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字里的“之”字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5:55:35)


 

每个人的名字,都蕴含着长辈对自己的厚望,希望一生吉祥,事业有成。因此,取名的时候,都会认真揣摩,甚至考虑怎样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与“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相配。可是,从春秋时期开始,有些人在单名中间加上一个“之”字(如介之推,即介子推的别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不再在单名之间加“之”字,而是在单名之后加“之”字(如王羲之)。加进一个“之”字有什么意义?这引起我的困惑。通过学习,才多少了解到其中缘由。

春秋时期含字命名的人,我了解到的有郑国大夫烛之武, 郑国谋士佚之狐,晋国贤臣介之推(介子推的别名),鲁国将领孟之反。在单名中间加一个虚词“之”,据介绍,这个“之”字是起连接作用,再没有更多意思。如“烛之武”,意思是指这个人来自烛地,是“烛地的武”,体现地名与人物身份的关联 ;再如“介之推”,意思是姓介名推。如此而已。

到了魏晋南北朝,在名字中出现的“之”字,不再出现在姓与单名的中间,而是出现在单名的后面。如王羲之。魏晋南北朝人在名字后加“之”字,原因比较复杂。据研究者分析,这与道教信仰有关。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信徒,常在名字中加入字,作为宗教身份的象征。信徒名字中的字类似暗记,代表对道教的皈依。王羲之家族几代信奉天师道,所以名字后面都有一个“之”字。如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其他士族,如祖冲之、顾恺之、刘牢之等,其家族背景多与道教有关。

按西周制定的避讳制度,父子之间的名字,不能重复,要避讳。但道教信徒却突破这一礼法约束,显示宗教身份高于世俗礼法。父亲王羲之的名字有“之”字,儿子、孙子的名字,照样有“之”字,不避讳。另外一个原因,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有关。“之”字是古汉语中的虚词(助词或代词),用于人名时带有一种超脱、玄远的意味,符合魏晋玄学追求清虚的审美。

据《魏晋南北朝人名统计研究》,东晋至南朝名字含者占比约15%,远高于其他朝代。唐代因道教世俗化及避讳严格,名字里加“之”的风气就逐渐衰退了。唐朝那么多诗人,我只看到韩愈的“字”,取的是“退之”。

名字里加“之”字的风气,开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式微于唐代,说明“取名”都带着时代烙印,反映着一个时代文化现象的变迁。

名字里的“之”字是什么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取名有讲究
后一篇:朱重八是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