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二法门”?

日前,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谭君拍摄的视频《游无锡千年古刹惠山寺》。视频里,有一座佛殿的牌匾写有“不二法门”四个大字(见附图)。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寺庙佛殿上方悬挂的、写有“不二法门”的牌匾,引起了我学习、探讨什么是“不二法门”的兴趣。
据“百度”介绍,“不二法门”
出自
在佛教经典中,“不二法门”是讲修道、入道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也适用于我们老年人待人处事。老年人如果能学会运用“不二法门”的智慧,就可以超越常见的二元对立困境(如疾病与健康、孤独与热闹、生与死等),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圆融的心态,安度晚年。举例说:运用“不二法门”智慧看生与死,会觉得生死本是一体两面,如同昼夜交替。死亡并非生命终结,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不值得恐惧。人老了,有人会因社会角色弱化而陷入"自我价值焦虑",认为不工作、不赚钱就是"无用"。“不二”思维则认为"无用即大用":散步、晒太阳看似"无用",实则是养生;含饴弄孙看似琐碎,实则是家族情感的传承。老年人常常会纠结于"不想拖累子女"与"需要照顾"的矛盾中,产生愧疚或抗拒。“不二”思维则认为:独立≠孤立,依赖≠软弱,接受适度帮助是自然生命阶段,如同当年抚育子女一样合理。老年人在对待"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常常过度恐惧疾病或过度执着养生,反而加剧心理负担。“不二”思维则认为:疾病是身体的信号,而非纯粹的敌人:慢性病可视为提醒调整生活方式的"老师"。 我们可以定期体检,但不必频繁自测(如不过度监测血糖、血压);可以将康复训练融入生活(如边看电视边做肢体活动),不刻意区分锻炼时间或休息时间。人老了,既渴望陪伴,又嫌社交麻烦;既想融入新群体,又留恋旧关系。“不二”思维则认为:独处与共处本质都是与自我相处:独处时可通过电话维系旧谊,社交时也可保持内心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