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根”卖的蘸水面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有面馆,卖的面都以“碗”为单位;但也有另例,即以“根”为单位。我小区门口一家“杨凌蘸水面馆”卖的“蘸水面”,就是以“根”为单位。
杨凌蘸水面形似裤带,所以又称“裤带面”。蘸水裤带面因流传于后稷的诞生地——杨凌而出名,为陕西名吃。一根蘸水面,宽约3-5厘米,长一米多。食用时,以大盆盛面,有菠菜或其他绿色蔬菜同煮,当地人称之为“清清白白”。除了面,有一个小碗,盛有用姜蒜、肉末、豆腐、西红柿等材料制作的蘸汁。饭量小的,吃一根就饱了;饭量大的,能吃2-3根。十几年前,我一次吃过一根面;现在,可能吃不下一根了。
我听人介绍说,蘸水面讲究“面白薄筋光”。 “面白薄筋光”是对面条外观和质地的具体描述。具体来说,“面白”指的是面条的颜色洁白。这通常是通过高质量的小麦面粉制作而成的;“薄筋光”则是指面条的质地,要求面条薄而有弹性,光滑且有光泽。这种质地和外观的完美结合,使得杨凌蘸水面在视觉和口感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蘸水面还要求“汤旺蒜辣香”。 这里的“旺”,指的是汤中油分要多,且通常使用菜油,这样可以使汤料更加香气扑鼻;蒜辣香,指的是蘸汁加入蒜泥后,使得蘸水面具有独特的香味。此外,汤料中还会加入辣椒和其他调料,如西红柿、木耳、鸡蛋等,共同构成“蒜辣香”的特色。有行家说,杨凌蘸水面因其“汤汁适中,油而不腻,筋而不硬,香而不浓,蘸而不淡,光滑爽口”,所以能久负盛名。
蘸水面兴起于什么时候?众说纷纭。相传开始于唐代。唐贞观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有一天,杨陵一农妇李王氏与丈夫拌嘴,生气之余,在和面做饭时,心不在焉。加水多了而面团软;再加点面,面团却又变硬。如此反复,揉了十几遍。面和的既白又筋,累得没力气擀面了,只好连揉带扯,扯的面又宽又长,形似“裤带”。下锅煮熟后,面挺筋道,农妇又调制了一碗汤汁,端给丈夫吃。端来的面又宽又长,没法在碗内搅拌,无奈将面蘸入汤汁。她丈夫吃后连说“嫽!嫽!”这事传出去后,周围邻居都相继仿效,把面多揉几遍,扯成裤带一样下锅,蘸汁吃。后传入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竟然微服前往品尝,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由此蘸水面成了杨凌、武功一带百姓的家常便饭。
上面讲的只是一个传说。比较靠谱的说法,杨陵蘸水面实际上就是饺子皮蘸汁吃法的延续。真正正宗的蘸水面也是用饺子汤煮面,饺子馅的香味渗入面条。以前包饺子总是皮多馅少,最后剩下的饺子皮在所有饺子都煮熟后下锅煮熟,蘸着蒜汁吃,风味独特。20世纪90年代后期,蘸水面商业化了,饺子皮毕竟制作麻烦,改成用宽扯的biangbiang面替代,蒜汁里也开始加入番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