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也能出去走走

自从2017年(时年87岁)先回福建老家祭祖、后陪夫人回陕西丹凤探亲后,我再没有出过远门了。这与2019年开始的、延续三年的新冠肺炎,与我的左膝关节置换和年岁增长有关。今年5月底,我收到“2025全国青少年搏击精英赛”组委会的“邀请函”。去不去?犹豫了好些时候。后来在陶君、王君的劝说、激励和家人的首肯下,我开启了“合阳. 韩城游”,走出家门,看看外边世界。
5月31日,我们一行5人,乘坐陶君的房车从西安出发,目的地是合阳。他们为了让我多看看周边风景,顺路先去了韩城,参观了始建于元朝的党家村,以及韩城古城、司马迁墓,然后再去合阳。6月1日凌晨,我靠在“合阳三合酒店”917房间的床上,写了近千字的博文《韩城印象》。6月1日上午,我应邀以嘉宾身份出席了“2025全国青少年搏击精英赛合阳站”开幕式,并做了简短发言。会后,我们游览了合阳AAAA景点“洽川湿地”;中午,我们心存童心,在一家“农家乐”举杯庆祝“儿童节”,然后乘车返回西安。6月2日清早,我又写了一篇《在合阳庆“六一”》的博文。当天下午,陶君发来微信,建议我“再发个出游感受,叙述近百岁的老人,照样能全程徒步观赏祖国大好河山。”陶君的建议很好。下面我就在《韩城印象》、《合阳庆“六一”》两篇博文之后,再谈谈这次出游的感受吧。
这次去的地方不远,都在陕西省内,距离西安不到200公里,但这两个地方,却不是一般的地方:韩城是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出生地和司马迁的祠墓所在地;合阳也是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伊尹故里”、“诗经之乡”的美誉。在韩城,我参观了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的党家村。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参观那里的四合院、祠堂、哨楼及庙宇、戏台、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但却瞻仰了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外形似塔非塔的共六层的“文星阁”。据介绍,阁内从底层到五层,供奉着圣人孔子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顶层供奉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一个小山村,竟然建造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文星阁”,说明党家村“耕读传家”的传统得到继承,也说明儒家学说,即使在满族统治下,仍然在学界占主导地位。
参观完党家村,我们继续参观了“韩城古城”和“司马迁祠景区”。在“古城”美食街,我品尝到了久闻的“合阳踅面”;在“司马迁景区”,极目远眺,看到了位于山顶的司马迁墓,抬头近看,一座司马迁塑像就矗立在景区中央。我们怀着敬仰之情,与司马迁塑像合影。瞻仰司马迁墓是我多年的夙愿,今天实现了,十分欣慰。短短五六个小时,看了三个景点,收获满满。这就让我想到,旅游,不必非要出省、出境,眼前风景美如画,何必舍近求远?这些年,上了年纪的人,出门旅游受到不少限制:年过70岁,旅游团不接纳;年过80岁,乘飞机有要求。而在省内、在就近,就自由多了,有的地方,乘坐公交就行。人老了,远的地方还去不成,就去近的地方。
这次出行,我得到了同行的新生(陶君66岁的亲弟弟)的全程陪护。这让我感受到,人老了要服老,出行一定要有伴,不能单枪匹马独自出行。
这次出行,我经受了一次体力测试,基本合格。我已年届95,平衡能力下降,走起路来,有时会有喝酒微醺后的感觉。那天,脚穿的又是皮鞋(没有预计到要到韩城参观),在党家村遇到的又是元明清时期留下的、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走得很艰辛。如果没有新生陪护,准会摔跤倒地。这告诉我们,老年人出远门,一定要穿一双合脚的软底鞋。5月31日这一天,我从凌晨4点起床,坐了3个多小时汽车,然后走山路、走石子路,走了近万步,一直到下午4点进酒店,整整12小时,还没有感到困倦,证明我(应该包括所有老人)都有一定“潜能”。
结论:人老了,还应该出去走走,也能够走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