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昨天(5月23日),我在写《最顶级的养生是闲着。对吗?》的时候,就想到了孔子在《论语. 阳货》中的一段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这样的人很难有什么出息啊!不是还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干干这些,也比闲着强。在孔子看来,即使休闲,也要选择有益心智的活动,而非纯粹虚耗生命。类似思想在《论语. 卫灵公》中还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整天聚在一起闲聊,却不谈正事,喜欢耍小聪明,这种人难有出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音zou 一声)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他曾在《论语·子罕》中写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指鄙俗琐细之事)”),担任过管理仓库、畜牧的小吏。中年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14年,足迹遍及中原,常徒步长途跋涉,宣扬“仁政”、“礼治”思想,足见其体魄强健。晚年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典籍整理,删订《诗》、《书》、《礼》、《乐》、《易》,编修《春秋》,奠定了儒家经典体系。在普通大众眼里,孔子是教书讲学和著书立说的,一介书生,温文尔雅。如果这样认识孔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据史书介绍,孔子是一位长相凶悍,人高马大、身强体壮、武艺高强的壮汉。孔子的徒孙荀子,在《荀子·非相》里用这样的语句描述了孔子的相貌:“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意思是说,孔子的长相看起来像驱鬼的神像。“蒙倛(音qi一声)”是古人在腊月驱鬼时所画的神像,相貌凶神恶煞,非常吓人。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自古以来,这里的男人往往长得壮硕高大,常被人们冠以“山东大汉”的称号。据《史记》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一鲁尺相当于今天的21厘米。若按这个标准计算,孔子身高将近2米,可谓十足的大汉。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皆谓之长人”。孔子不仅拥有巨人般的身高,其武力也挺大。《吕氏春秋》中曾提到孔子完全能够单独一人将城门栓轻松举起。在古代,城门栓多以实木为主,可达千斤重。
儒家学派中最为注重的贵族教育为“六艺”。“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指礼仪、乐指艺术才能、射指骑射、书指读书写字、御指骑马驾车、数则指数学才能。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射箭)和御(驾车)均属古代军事体育技能。从“六艺”教育中,也可印证孔子在骑射、驾车方面也有着一定造诣,从一侧面反映出了孔子文武双全的才能。《论语. 述而》说,孔子“弋不射鸟”。意思是说,不射已经归巢的鸟,只射天上的飞鸟,射箭技艺,非同一般。据《礼记·射义》和《东家杂记》里记载:“先圣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焉”。意思是说,孔子在曲阜某一园林表演射箭,引来一群人围观叫好。这句话足以说明孔子射箭的本领也很高,他绝不会当众让自己出丑。
孔子还重视养生,提出“君子有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他在饮食方面,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反对暴饮暴食(“不多食”),注重生活规律。
综上所述,孔子并非后世刻板印象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重视全面发展、体格强健的“六艺”通才。汉代以后,儒家被官方推崇为文治象征,孔子逐渐被塑造成“圣人”而非“凡人”,其勇武一面被淡化。孔子享年73岁,这在春秋时期是一位长寿老人(春秋战国时代,男性平均年龄约35岁、女性约39岁,整体35-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