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养生是闲着。对吗?

在早些时间,我在网上看到过“最好的药物是休息”、“懒惰是长寿的秘诀”这样的“金句”。这些“金句”,就像“三无”产品一样,它既没有提供科学依据,也没有提供试验结果。对这样的“论断”,听听而已,不必当真。最近,我在网上又看到一篇《最顶级的养生是闲着》的短文。标题出奇,论述也与众不同。文章写道:“闲着,就是闲着,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纯真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多少大佬修行的目标。什么,你不会?那你去带一带三岁以下的孩子,就知道了。小孩出生,就是最纯真、最闲、最虚无的状态。佛称:本自具足;道称: 道法自然。最自然的状态 就是闲着。猫晒太阳,狗趴地上,鱼停在涟漪里。养生,就是滋养生命。”
我不是研究养生的专家 ,但根据我九十多年的生活经历,真还没听说“闲着”,即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像三岁以下的婴儿一样,像猫晒太阳、狗趴地上、鱼停在涟漪里一样,就能“滋养生命”。人是动物;动物、动物,就得要动。这就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你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像三岁以下的婴儿一样,像猫晒太阳、狗趴地上、鱼停在涟漪里一样,不要说不能“滋养生命”,连你起码的生存权都会荡然无存。由此,不难看出,“最顶级的养生是闲着”的命题是荒谬的。
我们所谓的养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它涵盖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管理、环境适应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国历代养生家在养生实践中,都讲求顺应自然,比如《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求平衡阴阳。中医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养生就是调节身体的气血、寒热、虚实等,使其和谐;讲求形神共养,既要锻炼身体(如运动、导引术),也要调养精神(如静坐、冥想)。古今养生界的共识是:完全静止≠养生:长期不运动会导致气血不畅、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过度养生≠健康:比如盲目进补、过度锻炼反而可能伤身;真正的养生是“动态平衡”,既要有适当的休息,也要有合理的活动。
具有“最顶级养生就是闲着”思想的人,可能是对传统养生文化的片面总结:将“静养”极端化为“闲着;或者对《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强调清静无为的养生观的过度理解。不管出自什么原因,闲着就是一种不好的生活方式,更不是顶级的养生之道。世界卫生组织说:长期静态生活(每天久坐超8小时)会增加20%早逝风险;运动医学专家认为:肌肉用进废退,完全静止会导致每周肌肉流失1%~2%(尤其40岁后);神经学学者说:适度脑体活动才能维持认知功能,完全“闲着”,可能加速大脑退化。钟南山院士也认为:养生,是一个触及多方面的综合科学。养,即保养、保养、滋养。生,便是日子,生存和生长。养生不仅是让身体得到补养,也是一种修养。人要有目标感,要参与社交,要采取积极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人习惯于闲着,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和成长的欲望。《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君子应当效法天道,无论在什么年纪,不断奋发向上,永无止境。可当日子一天天地闲下去,人的心境也会萎缩。
根据我几十年的生活体会,最顶级的养生不是闲着,而是永远不要让自己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