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道士”

道教神职人员为什么被称为“道士”?据说是因为男性道士常戴黄色道冠而得名;
也有人认为,“道士”是由“道”+“士”而得名。“道”, 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士”, 古代指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合称“道士”,即为“修道之士”,指专门修行道教的人。“道士” ,也被称“羽士”,因道教追求“羽化登仙”;或泛称为“道人”。
据介绍,“道士”按修行方式,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出家道”,即住在道观,严守戒律,不婚娶,专职修行(类似佛教的“僧人”)。西安八仙庵的“道士”就是“出家道”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独身,茹素,住在道观里。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
第二种是“在家道”,俗称“火居道士”,可结婚生子,平时从事世俗工作,遇法事时主持仪式。
按派别区分,“道士”分三种:一是“正一道”。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正一道”重视符箓斋醮(音叫)、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授箓是“正一道”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以符箓斋醮为主。“正一道”允许结婚生子。“正一道”由张道陵创立,尊称为张天师;二是“全真道”。“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由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强调内丹修炼,必须出家、持戒。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三是“民间道”。“民间道”允许结婚生子,如闾山派、梅山派等,融合地方信仰,法术色彩浓厚。
“道士”的称呼分别有“道长”、“仙长”、“法师”三种:“道长”是对道士的普遍尊称,适用于所有道士,不论其修为高低。这一称呼体现了对修行者修行之道的敬重和对其身份的尊重;“仙长”与“道长”类似,也是对道士的尊称,表示对其修行和地位的尊敬。不过,“仙长”更多地强调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仙风道骨的气质;“法师”在道教中有特定的含义。它是对那些精通教义、擅长科仪法事的道士的尊称。“法师”在道教内部负责诵经、祈福、超度等工作,通常在法会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法师”也指那些修炼有成、能够主持斋仪的道士。
从先秦到东汉,即道教创立以前,社会上已经有“方士”存在。“方”,指“方术”、“仙方”,即神秘的技术或法术;“士”,指有知识、技能的人(如“术士”“道士”)。“方”+“士”,合称“方士”,即掌握神秘法术的人士,介于巫、医、道士之间。道教形成后,部分方术被道士继承,包括炼丹术、占卜与星象、医术与养生。秦始皇在世时,听信方士徐福能找蓬莱仙药,让徐福带童男童女东渡,药没找到,人也没见回来(传说去了日本)。汉武帝宠信方士李少君能炼长生不死之药。结果,李少君却先一命呜呼。许多方士(如栾大)因谎言被揭穿而被杀;东汉道教兴起后,整合方术,形成更系统的宗教体系,方士逐渐被道士取代
在道教界,有“道不言寿””的禁忌。道教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教徒都不相互打听生辰年龄。在饮食上,道教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乌鱼有孝心,所以“正一道”、“民间道”都不得食用。(全真派道士则是素食,完全不食荤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