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号、庙号、谥号

什么是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名号。在古代,用皇帝的名号纪年; 辛亥革命后,用“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我国用皇帝名号纪年,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年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如“贞观”、“康熙”),用以记录在位期间的时间。新皇帝即位,或遇重大事件时,常会更改年号,称为“改元”。通过年号,我们可以清晰定位历史事件的时间。例如,“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盛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正式确立的年号制度,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惯例。明清以前,一位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武则天(武周皇帝)有17个年号(在位15年,平均不到1年换1个年号);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在位34年);汉武帝刘彻有11个年号(在位54年,首创年号制度); 宋仁宗赵祯有9个年号(在位41年)。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频繁更改年号?有学者分析:或出于政治需要:通过改元宣示新政(如武则天);或因祥瑞灾异:遇地震、彗星等需“冲喜”(如唐高宗);或出于个人偏好:如汉武帝首创年号,频繁更新以显权威。到了明清时期,都是“一帝一号”,即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代指皇帝。如洪武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其中的洪武、嘉靖、康熙、乾隆都是年号。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年号制度终结。虽然年号制度终结了,但我们学点古代的年号知识,将有助于精准阅读史料、理解历史脉络,能更系统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时空框架与政治文化。
接下来谈谈什么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使用的称号,用于宗庙祭祀和后代追尊。庙号通常以“祖”或“宗”结尾,体现帝王在王朝中的历史地位。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如商王“太甲”,庙号为“太宗”,“武丁”庙号为“高宗”。周朝不用庙号,多以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称呼。到了西汉,又恢复庙号制度,但严格限制,仅有少数皇帝有庙号(如刘邦庙号“太祖”,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就没有庙号,只有谥号“武帝”。东汉以后,庙号逐渐泛滥,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庙号。唐宋至明清,庙号体系成熟,形成“祖有功,宗有德”的传统:“祖”是开国或奠定基业的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宗”是继承并守成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明宪宗朱见深、清高宗弘历)。
最后谈谈谥号。谥号不光用于皇帝,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朝廷或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概括性评价的称号。谥号起源于周代,到了秦始皇时期,认为谥号会导致“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一度废除了谥号,但在西汉建国后又恢复了。从汉朝到清朝,谥号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通常由一两个字组成,浓缩了对逝者一生功过是非的评判。含褒义的谥号有文(如汉文帝)、武(如汉武帝)、仁(如宋仁宗)等;含贬义的谥号有炀(如隋炀帝)、厉(如周厉王)等;含同情的谥号有哀(如汉哀帝)、愍(如晋愍帝)等。
谥号不但授予帝王,而且还授予后妃、文武百官、儒家圣贤。 文官多用“文、”“忠”,武官多用“武”、“毅”。 如范仲淹谥“文正”,岳飞谥“武穆”。 早期的谥号比较简短,,最初谥号通常为单字,后来逐渐发展为双字,甚至三字。例如,周文王、周武王是单字谥号;东汉刘秀为光武帝,是双字谥号。到了唐朝谥号不再是几个字了,谥号由对死者进行盖棺定论,逐渐变成了满足帝王虚荣心的工具。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显示了谥号的字数开始增加。到了明清两代,皇帝和皇后的谥号通常多达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字。如明太祖朱元璋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3字;清康熙皇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25字。通过堆砌褒义词(如“合天弘运”“文武睿哲”),强调皇帝受命于天、德行完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符合了“为君者尽善尽美”的儒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