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较少见的“二次葬”

(2025-04-09 05:27:38)


 

昨天(48人),我写了一篇《中国的丧葬方式》的博文,介绍了从古到今的十种丧葬方式;今天准备介绍比较少见的“二次葬”。

什么是“二次葬”?顾名思义,“二次葬”就是将死者遗骨进行两次或多次埋葬,其核心目的或是保护遗骨,或是调整风水,或是适应迁徙需求。“二次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从已有的考古证据来看,关中地区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原地区郑洛仰韶文化遗址、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和荆楚、百越等地区均有二次葬习俗 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流行于福建、台湾、香港、江浙、安徽、两广等南方地区 ,尤其是客家人居住地区。

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又称客家族群,是指历史上由黄河流域迁居南方的汉族人。他们的祖先源自中原地区,因战乱(西晋时的“永嘉之乱”、唐朝时的“黄巢起义”、宋朝末年的“蒙族入侵”)和灾害等原因南迁,最终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定居下来。客家人的名称来源于他们的迁徙历史。客家一词源于粤语,意为客人的家,也反映了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始终是外来者的身份认同。客家人长期迁居的生活方式,促使了“二次葬”习俗的形成。客家人经常迁居,为了方便携带先人骨骸,他们在迁居时会将先人骨骸起出并随身带走,到新环境里安葬。这种迁居的需要,使得二次葬成为一种方便且实用的丧葬方式。“二次葬”的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 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等名称。

据介绍,我国古代的二次葬,从考古资料推断,至少有以下三种处理尸体的方法

1. 先将死者进行一次土葬或放置一处,待尸体腐烂后再作第二次埋葬。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二次葬大致都是这种情况。

2. 先将尸体火化,然后二次埋葬。这种情况在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较多,像东北的大石墓、西南的石棺葬中都有。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卡约文化等,也很普遍。

3.挖出已经埋葬的尸体,对尸骨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就地扰乱,然后重新埋葬。这可谓简易的或变体的二次葬。

我们福建客家人的“二次葬”,大多采用第一种方法。我哥我嫂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二次葬”。我的哥嫂先后于2001年、2003年逝世。逝世后,按当地习俗, 先简单掩埋,不建坟,不立碑。过了10年以后,于2013年农历10月进行“二次葬”。根据从老家传来的视频、照片以及通过电话口头叙述,二次葬的程序,大体如下:开棺检骨前,要在旧坟前焚香祭奠。祭奠之后,张开大伞,在相对隐蔽下开棺、检骨。检出来的尸骨,有潮气,需用炭火烘干;烘干后,再把骨头洗净。洗骨时,可用白酒,也可用茶油;我家用的是茶油。骨头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头在上,脚在下、屈体坐姿,装入特制的陶盎(又叫金盎)里,盖上盖。盖上写上世系、姓名、时间,然后陈放在一处,等待开光。几乎与开棺、检骨的同时,着手建坟。客家人建坟,基本秉承古制,即依山(或依坡地)而建,前低后高,左右像靠椅扶手;墓前有半圆形旱池,叫坟堂。坟堂可供祭奠时陈放供品,并供祭奠人焚香、跪拜。墓碑黑底金字,写上墓主世系姓名、立碑时间、立碑人。按老规矩,立碑人只写男性不写女性。这次我们一改旧习,男女同列,引领立碑新风。坟建好了,尸骨收拾好了,就按风水先生选定的日子开光。所谓开光,就是把装入金盎的尸骨,放入墓穴,然后加盖封土。这样,离我们远去的亲人,就会像佛像、神像经过开光后具有灵力一样,保佑后人人财两旺,事业有成。开光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我哥嫂的开光时间是农历1028730分。届时,焚香放炮,村中亲朋好友,也来到坟前敬香;中午宴请风水先生、建坟师傅、亲朋好友。客家人把二次葬当成喜事操办,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二次葬是客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
将随着火葬普及,二次葬将慢慢消失,成为历史记忆。


比较少见的“二次葬”


比较少见的“二次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