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节

·
在我们国家,最迟在唐朝,作为节气的清明,融合了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寒食节,成为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寒食节与介子推的故事密切相关。相传晋文公逃难时,晋文公没有食物可吃,介子推曾割下大腿肉献给晋文公。晋文公复国后,准备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却不受封赏,与母亲一起隐居深山。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放火烧山,却误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纪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烟火,吃寒食,由此形成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以其独特的禁火、冷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连但主题不同的节气和节日,但两者
在我的老家福建武平,每年都有春秋两祭的习俗,慎终追远,寄托哀思。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中秋节。昨天,我福建老家的侄儿侄女,以及侄孙辈,依照惯例,携带祭品,为已故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香祭奠。他们当中,有从厦门、从龙岩、从武平县城专门驱车赶回来的。
客家人祭祖,要有“三牲”做祭品。在古代,“三牲”有“大三牲”和“小三牲”之分。“大三牲”指牛头、羊头、猪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兔头。客家人的“三牲”,则是鸡、猪、鱼。鸡为“三牲”之首;宰鸡(必须是公鸡)要在坟上宰,把鸡血洒在一张一张“草纸”上,然后分别放在坟丘四周。
客家人扫墓的祭品,除了“三牲”以外,要有三杯酒、三杯茶,还要有鲜花、水果;要点燃红蜡烛、要敬香、要烧纸、要放炮。如今生活好了,经济富裕了,给已故亲人烧的纸,五花八门,品种很多。不但有不同面值的冥币,还有商家专门销售的“衣服”、“楼房”、“汽车”、“冥府早晨用品套餐”,以及各种“饮料”、“香烟”、“茶叶”。祭祖烧纸,有的地方从移风易俗以及环境保护考虑,曾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结果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把“封建迷信”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相混淆。
祭奠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放炮。放炮的本意,传说是用于驱赶妖魔鬼怪,免得它们抢夺给亲人“送(烧)”去的钱币、食物、用品;祭奠放炮也出于保护扫墓人的自身安全,吓跑可能跟随左右的妖魔鬼怪。但从“环保”、“防火警”角度考虑,扫墓时放炮,会让环境污染,还会有火警风险。正是这个原因,各地政府一再明令不烧纸、不放炮。但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要改变这种习俗,看来还得有一段时间过渡,最终才会像城市一样,移风易俗,文明祭祖。
年年有清明,年年要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并且也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不忘亲人,感恩亲人!
(下面4张照片,是我的侄孙、侄孙女在昨天墓地现场拍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