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提出的一个命题。研究者认为: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用一句话归纳,就是没有了运动,人就活不下去!
五十年代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马约翰来西安视察时,曾在陕西省室内体育馆做过一次报告。在报告中他讲到:“我们是动物;是动物,就得要动!”快70年了,马老讲的这句话,言犹在耳,他讲的这句话,就是对伏尔泰讲的“生命在于运动”最简洁的诠释。
在我们的古代,《吕氏春秋.尽数》有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表述。户枢:门的转轴;蠹:蛀蚀。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物的侵蚀,引申为人体经常运动,就不容易得病。
人是动物,应该运动。但常识告诉我们,运动是一门科学,人在运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区别对待,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生命在于会运动”。比如:刚做完了大手术,或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就不能运动;比如:刚刚劳作一天、或年老体弱的人,只适宜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才能收到健身作用;运动量太少或者过度,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的人听专家说:“每天必须走一万步”,结果三个月后住院了,因运动量过大,膝盖积水。因过度运动而致病、致死的人,并非个案。人与人之间,体质有差异,运动的量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样是一个人,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老年时期,运动的项目、运动的强度,都要区别对待。我年轻时,以长跑为主,40岁过后,改练慢跑,旨在提升心肺功能;也上单双杠,练肌肉,练力量。到了2005年(时年75岁),改弦易辙,用快步走代替慢跑;用俯卧撑代替器械运动。过了90岁,由于年龄过大,又做了左膝关节置换手术,运动量再大幅降低,每天在广场走的步数,不超过5千步,另外做一些简单的柔韧练习和力量练习。到了这把年纪,一定要量力而为,不敢大意。参加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而有损健康的运动。一定不要碰!这也算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的“活学活用”吧。
运动要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合理的饮食搭配与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坚持,自律,管理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生命在于运动,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当我们在谈论“生命在于运动”这个命题的时候,有人会说,不运动也照样能健康长寿。以北大哲学系的老师为例。他们大多不锻炼,但都活到八九十岁,这个系也被誉为“长寿系”。学者们认为,这不奇怪。不运动的人,是通过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环境、医疗条件和心理健康等因素,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研究者认为,每个人出生时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犹如生命的密码,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和寿命。遗传构成,不仅决定了新陈代谢的速率,还关乎着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身体对各类环境因素的反应方式。有些人生来就具备强大的抗病能力和高效的代谢系统,仿佛自带健康的护盾。即使他们不太热衷于运动,这与生俱来的优势也能助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再如,心理健康与寿命的长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如同无形的杀手,侵蚀着身体的健康。相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及充足的休息与放松,犹如滋养生命的甘泉,对健康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些不爱运动的人,或许在情绪管理和压力调节方面表现出色,从而为健康和长寿铺上了坚实的基石。生活环境的质量对寿命的影响不可小觑。干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清新的空气质量以及充足的日照,如同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健康的水平。即便缺乏频繁的运动,身处这样优越的环境之中,人们依然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为长寿增添砝码。
健康长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现实生活中,运动的人(如运动员)很健康,但往往不长寿;不运动的人,有长寿的,但不一定健康。既要健康,又要长寿,就得运动 + 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环境、医疗条件和心理健康中的某些因素。两者有机结合,必能达到既健康又长寿的人生美好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