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不太为人知的“姓氏学”

所谓“姓氏学”,就是研究人类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民俗特点的科学。“姓氏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姓氏现象。按学科分类,“姓氏学”属于“人类学”;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苏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都有“人类学”专业。
根据东汉人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介绍,姓名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以女性为核心。姓是一个族群的标志,一个族群一般都是同姓的人;名就是个人的区分。从西周到战国,一个人除了有姓有名之外,有身份的男性,还有一个“氏”。如黄帝,姓姬、有熊氏,名轩辕;再如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没有身份的人,只有姓和名,没有氏。秦汉以后,姓和氏,合二而一,没有了姓氏之分。在中国,姓氏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姓氏,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
《世本》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著作。《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有《世本》十五篇,内容有帝系、传谱、氏姓等,记录了黄帝到战国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谱号等,所列姓氏有130姓,被后人称为 汉代《百家姓》。我们所熟知的宋代《百家姓》,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宋代《百家姓》第一句是“赵钱孙李”。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作者是宋代钱塘儒生,宋代的皇帝是赵匡胤,赵姓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烧身;五代十国时的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的原因。
《中国姓氏大辞典》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于2010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编纂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义达、邱家儒。辞典中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全部汉字姓氏,共收录了23813个汉字姓氏。其中有很多已被淘汰,现在实有姓氏5662个。其中;李、王、张、刘、陈、杨、趙、黄八个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在各个地区有着广泛分布和深远影响。
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姓氏?学者们经过调查分析,其来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 以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就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都成为常见的姓。
3. 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4. 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5. 天子赐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6. 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改名为郑和。
7. 以乡、亭之名为姓。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8.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
11.
当下,高等学校还没有姓氏学专业,但有姓氏科研机构。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下设的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就是一个专门研究姓氏文化的机构。该中心主任陈建魁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河洛文化、姓氏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