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为啥要理发?

昨天(腊月十八日),学校离退休工作处会同西安元素形象爱心志愿服务队,又来学校为离退休教职工开展理发服务。这是自2024年10月以来,第三次来校为离退休教职工理发。这次服务时间,为什么要选择在春节前夕?据说是来自多方面考虑:第一,在春节前夕理发,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在。中国传统习俗认为,年前理发,象征着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希望通过理发,给来年带来好运;第二,理发具有美容功能。年前理发,有助于在春节期间的迎来送往中展现风采;第三,年前理发,就用不着正月理发。民谚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受民谚影响,一般人,正月都不理发,要等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的那一天。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日子,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理发,可以带来好运、带来健康。二月初二理发,被称为“剃龙头”,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有学者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是一句因误读造成的谚语。这与古代的蓄发和满清政府的削发有关。史籍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因为头发受之父母,不能随便剃掉。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孝经·开宗明义》就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反映了古人对头发的珍视。头发象征父母,剃头发是一种不孝行为。所以古时候男女都“蓄发”,用不同方式盘在头上。从汉代开始有了剃头匠,出现了专门以剃头作为职业的人。那时的“剃头”,充其量也不过是剪短一些,进行梳理梳理而已。到了宋朝,据说专门有了专门生产理发工具的小作坊,剃头匠的主要工作是为名门望族的男性刮面和剃须。但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长久统一,消除汉族的文化特征,勒令汉族男子必须剃头,明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如果不剃头就砍头。清朝统治所谓的剃头,指的是将头四周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集中的一小块头发,将这剩余的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这在汉族人眼里,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几千年来,汉人一直恪守着束发戴冠的传统,长大成年之后,不再剃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将头发盘起来,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蓄发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生活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信仰;剃掉头发,不仅代表不孝,更是精神信仰的崩塌。于是,各地百姓纷纷反抗,因而引发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惨案。在那时,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之情,汉人在正月不理发,并由此逐渐演变为“思旧”的习俗;后来“思旧”被讹传为“死舅”,形成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谚语。直到今天,南方乃至全国汉族地区,仍然有一些地区还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
不管什么时间理发,人们都公认:通过修剪头发,可以保持外观的清洁整齐,具有美化外形和美容的功能。还有学者认为,经常剪头发,还能促进头发生长、减少分叉、改善发质、促进发色均匀、预防头发断裂等好处。我们应该重视理发这一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的文化活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