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

昨天早上,我分别从“凤凰网”和西安《华商报》获悉:2024年12月4日(北京时间),在巴拉圭(位于南美洲)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申遗”,即申请世界遗产的简称,是指将某个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或传统技艺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世界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为有形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等。1. 历史文物:如碑刻、雕塑、书籍、绘画等;2. 历史建筑:如建筑群、单体建筑等;3. 人类文化遗址:如考古遗址、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等。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种以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为代表的文化表现形式。1. 传统表演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2.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如传统节庆、婚礼、葬礼等;3. 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织布等;
为什么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申遗”呢?普遍认为有如下三个主要原因:1. 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通过申遗,提高遗产地的保护意识,加强遗产地的管理,确保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保护;2. 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成功申遗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地得到国际认可,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遗产地申遗成功后,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参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申遗成功,是中国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盛事!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它不仅代表了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认可,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早在2017年,文学艺术界就把春节“申遗”看做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大事。“百节年为首”。以中国文联副主席、国际知名文化学者冯骥才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他们发出“春节申遗“呼吁,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并且给出了三个理由:1.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40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2.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在庆祝春节的40天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 3.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应该说中国年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基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遗产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有学者认为,春节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