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形体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早期的汉字,撇开黄帝时期的象形文字不说,就以商朝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为例,我们一些专家学者能认识的只有其中的极小部分。有人统计,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出土的总约有4000个不重复的单字,目前被破译的约为1600余个,未能破译的甲骨文中,占到2/3,多数属于对汉字系统影响不大的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
中国的汉字,从不容易被人认识的甲骨文,到现在广为人知的楷书、行书,经历过长期的演变:由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人们把演变过程中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也有人把“篆”分成大篆和小篆,成八种字体)。国内学者对各种字体进行了简单诠释:
1.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2. 金文:商代早期至秦灭六国期间使用,约1200多年,主要刻在青铜器上。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3. 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其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音zhou四声)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4.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5. 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隶书被文字学家誉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6. 楷书:东汉时期开始使用,字形规范,成为现代楷体的基础;7. 草书:汉代出现,为书写简便而演变,有章草和狂草之分;8. 行书:东汉末年产生,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快捷,又易于辨认,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就是行书体。(如果把大篆、小篆合二为一,那就是七种字体)。
宋体字起源于宋代,成型于明代。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的表情。宋代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刻匠们为了抵抗刻版磨损,将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加粗,形成了现代的宋体字。
宋体字在中国大陆通常称为“宋体”,但在台湾和香港则称为“明体”或“明朝体”。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明代宋体字传入日本时被称为“明朝体”,台湾在20世纪中叶引进日本的技术和字模时,也沿用了这一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