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饺子回家面

大前天(10月25日),我的三侄子偕同他的儿子两人,从福建厦门乘飞机来西安看望我们老两口;昨天(10月27日)下午,他俩又从西安飞回福建。按照陕西“出门饺子回家面”的民俗,昨天中午,侄子他婶婶专门包了饺子为他俩饯行(见附图)。
“出门饺子回家面”这个民俗有什么寓意?据坊间传说,出门吃饺子,首先是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在出门的时候食用,象征着离家在外能“得财得利”;其次,饺子谐音为“交子”,预示着广交朋友,旅途顺利,事事有贵人相助;其三,饺子包了馅子,“肚子”圆圆,被比拟为月亮,象征着团圆,祝愿亲人离家后,早日归来。
“回家吃面条”,是指外出回来,家人做碗“长”面欢迎,希望归家的人能够长留家中,一起长长久久地过日子。
现在,专门说说“出门吃饺子”的话题。
饺子起源于中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有一种说法,饺子的起源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是今河南南阳人,他用小麦磨面,加水混合,然后用面皮包裹一些祛寒的药物,如羊肉和胡椒,为那些冻伤耳朵的百姓治疗冻疮;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饺子起源于唐朝时期,人们在庆祝新年时会制作类似饺子的食品来祭祖。无论哪种说法,在北方小麦生产地区,饺子都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美食,也因此形成了诸多民俗。除了出门要吃饺子、春节要吃饺子以外,还有十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头伏饺子二伏面;冬至饺子夏至面等等民俗。意思是说,每年阴历十月初一、冬至节、“初伏”,都要吃饺子。
围绕吃饺子,在生活中,还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歇后语。例如: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软面包饺子——好捏;捏紧的饺子——不露馅;饺子破了皮——露馅了;做梦吃饺子——想得美;滚水煮饺子——你不靠我,我不靠你;瓢盛饺子——连汤带水;囫囵吞饺子——不知啥滋味;吃饺子不吃馅——挑皮(调皮);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端午节吃饺子——与棕(众)不同;天天包饺子——度日如年;家家户户吃饺子——无所不包……
饺子,在三国时期称作 “月牙馄饨”;在南北朝时期称作“馄饨”;在唐代称作“偃月形馄饨”;在宋代称为“角子”;在元代称之为“扁食”;到了清代,才被称为“饺子”。 那时候的人,过年吃饺子很讲究,要在年三十晚上的子时以前,就是晚上23点以前,把饺子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子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这时吃饺子取为“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除夕守岁吃“饺子”,成了北方地区的民俗,代代相传,年年如此。正是“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如今,吃饺子,已经不是北方人的“专利”,在南方,在我的老家福建武平,吃饺子也蔚然成风;在当下,饺子,也已经不仅仅中国的饺子,更是世界的美食!饺子,已经公认为中华美食的传承代表作。水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的组成,无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