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和成语“走马看花”

孟郊和成语“走马看花”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与韩愈、贾岛同时期的唐代诗人。年轻时,孟郊曾参加过两次进士考试,都落榜。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参考,结果进士及第;又经吏部复试合格(即登科),被授予官职。孟郊自以为从此可以改变贫穷、窘迫的现状,可以龙腾虎跃一番了。他按捺不住喜悦心情,写下了一首名叫《登科后》诗作:“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意思是: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有学者分析,诗中的“春风” ,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诗中所谓的“得意”, 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所以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最后这两句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同时还提炼成了一个四字成语:“走马看花”。
“走马看花”的原义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来也用以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事物。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宋以前,生活里没有“跑”字,只有“走”字。表示奔跑的动作通常使用“走”或“行”、“趋”(急走)等词。元朝以后,才逐渐有了 “跑”字。在唐朝,“走马看花”,就是骑在跑动的马上看花。元以后,“跑”代替了“走”,如跑步;“行”取代了“走”,如行路。在我们福建客家,不说 “走着去买一件用品”,而是说 “行(客家话念han)着去买一件用品” 。
孟郊除了写作《登科后》之外,几年后,他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孟郊早年漂泊在外,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官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孟郊大半生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了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扬母爱的诗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评论家说: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共鸣。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孟郊在前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任职途中,在今河南灵宝,因爆疾逝世,终年64岁,一代“诗囚”,鹤驾西去!(孟郊以穷愁为诗,至死不休;身处高天厚地之间,而作穷苦之吟,被同行戏称为“诗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