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和“寒露”,习惯上又称“两露”,指的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第十七个节气。我们送走“白露”不久,再过10天,就将迎来另一个“露”,即“寒露”。这意味着天气很快就要变冷了。
中国是农耕社会,因此有了用来指导农耕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编制的《太初历》,正式把从先秦时期逐步确立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这二十四个节气,可以用来指导农事,可以用来反映季节、反映气候现象和反映物候变化。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
、冬至是反映季节的;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映物候现象的。惊蛰标志着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到了小满节气,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芒种有“忙种”的意思,到了芒种,表示有芒的谷类作物可以种植了。
历法常识告诉我们,二十四节气包括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这些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系统。其中,12个“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12个“中气”则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些节气和中气的划分是基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反映了季节变迁和气候特征。经测定,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就进入白露了。今年的白露是在9月7日(农历八月初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称八月节(二十四节气有十二个节气,白露位居第八,所以称八月节)。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时节,天气变凉,水汽在地面或草木上凝结而成水珠,色白,所以称之为白露。
古人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正好是十五天。每一候,反映五天的气候变化。白露的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馐)”。白露一到,气候变凉,鸿雁、燕子都开始南迁避寒,各种鸟类都开始储存过冬食品了。谚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时节,用水洗澡,连洗十八天后,到了白露就不再露身洗澡了。这句谚语,很好说明了天气变凉的情况。
当太阳进入黄经195度,就进入了第十七个节气寒露。今年寒露是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六)。寒露是天气由凉变冷的象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欲结(霜)也”。进入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进而出现早霜。寒露也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到了寒露,最后一批鸿雁飞往南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雀鸟也因天冷不见踪影(古人怀疑雀鸟变成了水中的蛤蜊);菊花傲霜开放。这时北方平均气温低于摄氏10度。按气象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平均气温低于10度,就算进入冬季了,北方地区,先后出现千里霜铺,甚至万里雪飘的景观。
从白露到寒露短短一个月时间,天气从热变凉,又从凉变冷。阴阳之气也开始转换:阳气降,阴气升。按中医的说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时届深秋,我们要好好注意调理饮食,注意保暖。就如谚语所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今年,西安地区比较特殊,秋分以后,还出现持续32°-35°C高温天气,直到昨天晚上才出现降温现象。西安气象台预报:今天大雨,最高温度24°C;明天小雨,最高温度21°C。寒露一到,天气就慢慢变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