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阴历八月十五日,甲辰中秋节。千百年来,人们都习惯在这一天围绕月亮行事。例如:赏月、拜月(祭月)、吃月饼…..
说起赏月,西安已多年因为下雨没有看到过中秋月了。据西安气象台预报,今天西安是晴天,有望看到月亮。久违了的中秋月,将同西安人共度良宵!天文学家说,看月亮最好的时间是日落后两小时。这个时间段是赏月的最佳时机,此时月亮刚升起不久,悬在地平线之上不高的地方,夜幕初临,地面建筑依稀可见,在其映衬之下,月亮会显得特别大、特别圆
据史书记载,中秋赏月,开始于唐朝。初唐时期,赏月主要在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中流行,他们聚集一起,赋诗、饮酒、聊天;到了中唐时期,赏月风尚,逐渐影响和流传到平民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以及寺庙等地;到了晚唐,中秋赏月已成为全社会节日的重要内容了。
为什么会出现中秋赏月的风尚?这可能与人们看到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景象有关。“月到中秋分外明”的原因,气象学家说:中秋时节,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导致天空中的云雾减少,空气变得干燥、寒冷且透明度高,这样的天气条件使得夜空更加清澈,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天文学家说:月亮本身不发光,其亮度取决于反射太阳光的多少。当月亮位于正东方向,恰好接受位于正西方向的太阳直射时,反射的阳光最多,因此看起来最亮。此外,月亮每个月都会经过一次近地点,这也是月亮看起来特别明亮的原因之一。天文学家又说:虽然中秋时节的气象条件和天文学因素使得月亮看起来特别明亮,但这并不意味着月亮在其他时候不亮。月亮的亮度还与其距离地球的远近以及月亮与太阳的距离有关。因此,“月到中秋分外明”,更多是一种感觉上的描述,包含了人们对这个特殊时刻的情感寄托。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也是缘于心理作用,而不是月亮本身。
中秋月亮既圆且亮的自然现象,使得月亮成为了团圆和美好的象征,人们聚集一起赏月,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喜爱,同时也象征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团圆。
古代文人赏月,喜欢边饮酒,边赋诗。古往今来,为中秋月写成的文章、诗词,数量不少,但文学史界认为,写中秋月写得最好、最受推崇的,非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莫属。苏轼词作的开头有一个“说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说:丙辰年(公元1076年,苏轼41岁)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然后就是词的正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写的这首词,最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就是词作末尾这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评论说,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别之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其中,“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表达了对于亲人长久健康、平安的祝愿,而“千里共婵娟”,则打通了空间的阻隔,通过共赏明月这一行为,将彼此的心连接在一起,体现了即使在远隔千里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事物(如明月)来传达情感,缓解相思之苦。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联系,使得这一句词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是以月为媒,成就游子与故乡的联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