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

前些时候,在网页上看到了有关“数字游民”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好奇。什么是“数字游民”? 据网上文章介绍,数字游民是根据英语Digital Nomad这个词汇翻译过来的,是指那些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人。他们不受传统工作地点的束缚,通常从事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工作,能够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以实现工作和休闲的动态平衡。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他们这些人,不上班,只工作,有别于传统的上班族。
舆论界认为,数字游民的概念,最早是由前日立公司首席执行官牧本次雄和英国记者大卫·曼纳斯在1997年提出的。他们预测:“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他们的房子,去拥抱一种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在全世界移动套利的全新生活方式”。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远程工作的普及,数字游民在全球日渐流行。全球数字游民的数量已经达到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这一人群的规模将超过10亿。
在我国,据报道,数字游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被年轻人看作是摆脱内卷的重要途径,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数字游民依托互联网平台,从事创意内容的生产或提供各种专业服务。综合多方面数据估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字游民和潜在数字游民人数在7000万到1亿之间。大多数的数字游民,依托互联网平台,从事创意内容的生产或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这些数字游民中,有自媒体创作者、短视频博主、网络营销专家、程序员、自由撰稿人、远程翻译、培训师、插画师等。这些人通常具备各种核心的专业技能,如内容创作、媒体营销、网站开发、软件编程等。有人介绍说,除了专业能力外,数字游民往往还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运营能力、社交技能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执行力等。他们也被称为“知识型游民”(knowmad),是数字时代的“创意一族”。 数字游民倾向于选择网络基础设施完备、风景优美、生活便利且性价比高的国家或地区作为旅居地。他们看重的是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常常选择如云南大理、浙江安吉、海南陵水等这样的国内城市,以及印尼巴厘岛、泰国清迈等海外城市,作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数字游民通常能在低消费地区收获高收入,实现“地理套利”。即在一线城市赚钱,在三四线城市消费。此外,数字游民的聚集也为目的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数字游民的工作地,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向境外扩展了。根据《福布斯》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推出“数字游民签证”。 我国在适当时候,可能也会实施数字游民签证制度。
我身边没有数字游民,有关数字游民的情况,都来自网页;通过网页,才让我得以初步了解 “社会新兴群体”的概貌。
只工作,不上班,看似惬意,我估计也会有不少难念的“经”。数字游民发展的结局如何,咱们说不准,就耐心等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