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还是必然?

7月13日,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存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12日13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相隔2天,2024年7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党委常委、总工程师张寿荣同志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此前
以上摘录的资料,全都来自网络,只抄录96岁逝世的院士;也有97岁以上和95岁以下各年龄段逝世的,但不那么多,唯独96岁逝世的特别多。这是巧还是必然?难道96岁是走向死亡的一道“坑”?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表彰在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2024年,中国科学院拥有院士873人,中国工程科学院用有院士978人。两院院士共有1851人。这一称号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的学术成就,是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的荣誉终身职务。院士的年龄普遍比较高,长寿院士也比比皆是。据报道,2021年-2023年“新冠”肆虐期间,我国痛失院士137人,大多在80-98之间(2021年逝世院士28位,平均年龄约92岁),最大年龄为105岁,最小年龄只有一位是57岁。这说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较容易长寿。
有学者说:中国有两群人最神秘,第一群是国医大师们,天天跟中药打交道,他们活到80算是短寿,个个高寿是常态;还有一群是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们。中科院80岁以上的院士人数中,90岁以上的院士就占了32%。他们之所以长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研究者认为,他们都有研究课题,主要心思用在思考上,有追求,常动脑;动脑使脑细胞活跃,并带动全身细胞,新陈代谢旺盛。人老了,仍然有追求,仍然继续动脑,都会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肯定会活得更好、更健康、更长寿!口口声声讲“顺其自然”、“颐养天年”的人,不一定就能达到你想达到的天寿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