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辣子情节

日前,朋友马君从外地归来,亲自下厨制作了一碗油泼辣子加臊子的菠菜面。在他认为,这碗面味色香俱全,很满意,就把它晒在朋友圈里。我看见了,觉得也挺诱人。于是,我在“评论”中写下了“能文、能武、能下厨,完人也”的评语。
陕西人,尤其关中人,爱吃辣子是事实,关中“八大怪”里,就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六七十年代,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职工下农村帮助夏收、秋收。到了农村后,分别在农户家用餐(每天交1斤粮票、3角钱)。在关中农村,基本上是吃两顿正餐:9点左右早餐;下午1点半左右午餐;下午收工以后,不叫吃饭,叫喝汤(开水),肚子饿的,就吃点锅盔,不饿的就不吃。早餐的主食是玉米糁稀饭和锅盔,副食是一盘油泼辣子和一盘腌蒜薹(秋收时改吃凉拌萝卜丝);午餐主食是面条,另加一盘油泼辣子;晚上喝汤,只有开水和锅盔。这种用餐模式,几乎家家一样。我来自福建,没有吃辣习惯。下了农村,不吃也得吃。在西安街头,举凡面食店,餐桌上必有供顾客食用的油泼辣子。关中民谣说:“吃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没有油泼辣子就嘟嘟囔囔”。陕西人对辣子的情节,可想而知。
据学者考证认为,辣子最早产于墨西哥,十五世纪由西班牙人通过美洲贸易而传入欧洲;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家通过南美洲的贸易路线将辣椒引入亚洲
我国最早记载把辣椒用于食用的,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贵州《思州府志》。《思州府志》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有人认为,在贵州,辣椒完成了从外来新物种到融入我国饮食中调味副食的过程。
有学者说,辣椒同玉米、马铃薯、橡胶、可可、烟草一起,并称为改变近代文明的六大植物。在最受欢迎的调味料排行榜上,辣椒仅次于盐,排在第二位。在我国,通常认为最能吃辣椒的是四川人、贵州人和湖南人。民谣说:“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这三个省,谁最不怕辣、谁最能吃辣,不好说,没有定论。除了这三个省以外,江西、云南地区的百姓,也很能吃辣。在陕西,有一种说法:陕西人吃辣子,不在于要多辣,而在于辣子有多香;油泼辣子就在于它香中有辣,辣中有香。在一些平面媒体上,我们会看到“老陕”写的如何制作油泼辣子的文章。
在西安吃凉皮,对凉皮质量,计较得少,对油泼辣子味道,却计较得多。西安魏家凉皮之所以受到青睐,就在于他们制作的油泼辣子有过人之处。据我所知,陕西油泼辣子有两种:一种是用油泼好的,一般用于吃凉皮、吃凉面、吃饺子、拌凉菜;另一种用于吃biang biang面和油泼面,把辣子面放在煮好的面上,再用热油浇泼,“刺啦”一声,大功告成。我朋友马君吃的油泼菠菜面,就是把碾好的辣子面放在面上,再浇上热油制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