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兄友弟恭”

日前,外孙女给我发来她的两个宝贝儿子在“大熊猫”跟前一起玩耍的同框照片(见附图)。照片显示,兄弟俩都长大了。哥哥生于2019年,已上幼儿园中班了;弟弟生于2022年,会说、会走了 。与以前的几张合照照片对比,吻合了“幼苗不愁长”的谚语。
别看哥哥比弟弟只大3岁,但从小就有当哥哥的情怀,对弟弟爱护有加,常常抱着弟弟一起玩(见附图);弟弟随着年龄增长,也与哥哥有互动(见附图)。从同框照片看到,这两位小不点,真有点“兄友弟恭”的味道。
“兄友弟恭”,早在南宋人王应麟编撰的《三字经》就有记述:“兄则友,弟则
恭”。意思是说,当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当弟弟的要恭敬哥哥。《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
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我孤陋寡闻,对“兄友弟恭”的事例,知之甚少,但我却知道远在福建老家的三侄子和四侄子他俩兄弟之间的情谊。三侄子生于1955年,四侄子生于1959年。兄弟俩从小性格比较开朗,年龄又相差不大,能玩到一起。长大后,四兄弟分家,他俩在一块地皮上盖新居,看似两家(两个大门),实际是一家,即两家有墙相隔,但不安门,可以随便来往。老四称老三为“三哥”;老三对弟弟只叫“乳名”。在生活上,他们俩互通有无,相互帮助;闲来时,一起喝酒,一起下棋。近几年,老三夫妇去龙岩照顾孙子,不在家,家里的一些事,就由老四经管;偶尔回家,可以不开灶,在老四家尽管吃喝……这兄弟俩,在我眼里,真的是情同手足,堪称典范。
如果再往前追溯,宋朝的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兄友弟恭”的楷模。这兄弟俩与父亲苏洵,史称“三苏”,文学造诣很高,都是“唐宋八大家”人物。苏轼生于1037年,苏辙生于1039年,比哥哥苏轼小2岁。他俩小时候是玩伴,长大后是知己。《宋史.苏辙传》中有一段话评价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意思是说,苏轼、苏辙兄弟,同生死,共患难,互帮互爱,毫无怨言,为近古之少见。苏轼在20岁时,曾写下“我生二十无朋友,当时四海一子由”这样的诗句。苏轼对子由(苏辙的字),不仅仅是他的弟弟,更是苏轼的朋友。弟弟苏辙也对哥哥苏轼说:“照顾我如兄长,教诲我如老师”。 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不相见了,便在《水调歌头》小序中写道:“大醉,兼怀子由”,思弟之情,可见一斑。在“把酒问青天”之后,苏轼无限感慨地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去世后,苏辙亲作《东坡先生墓志铭》,字字饱蘸真情。二人的手足之情为后人称道。十年后,苏辙病逝,家人尊照遗愿,安葬于苏轼墓旁,苏辙终得与哥哥团聚了,实现了“对床夜语听萧瑟”的约定,从此兄弟不会再分开了。
相比于苏轼、苏辙之间的兄弟情谊,这些年,兄弟之间, 为了赡养父母,或为了争夺家产,大打出手或对簿公堂的事,常常见诸报端。这与“兄友弟恭”的古训相差太远了!
“兄友弟恭”,是“家和”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和”,才能“万事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