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斯彤
斯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54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筷子,中国人吃饭用的工具

(2024-04-30 05:22:48)


 

人人都要吃饭,但怎样把饭送进口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使用的方式并不一样。目前,世界上的进食方式主要有三种:筷子、刀叉和手指。用筷子进食的人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用刀叉进食的人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而用手指抓食的人多是在印度次大陆、中东、非洲等地区。不同的进食方式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今天,先谈谈咱们国家用筷子进食的一些事。

筷子,中国人吃饭用的工具。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筷子进食的是中国;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使用筷子吃饭,都是从中国传去的。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统计:用手指吃饭的人最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大约40%;用筷子和刀叉吃饭的人数,各占大约30%

史书上说,上古时候,我们的先人,最早也是用手抓吃饭的。传说大禹治水时,在野外煮肉吃,陶锅里的肉很烫手,无法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后来他的部下纷纷仿效,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总觉得刀叉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不太文雅,所以从商朝时期就改用割肉,用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不再用于席上。

筷子这一称呼,是从明代才开始有的。在先秦时期,叫“梜(音jia)”;汉代开始叫“箸(音zhu)”。历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各代,到了明代,不再叫“箸”,而改称为“筷”了。出现这种变化,是由于民间“避讳”的结果。明朝人陆蓉在他的《菽园杂记》一书中说:“民间避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苏州)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箸’与‘住’谐音,因而忌讳,反其道而用之,将‘箸’换作‘筷’。”通过陆蓉这一介绍,我们就知道了把“箸”改为“筷”的原因,是因为船主们忌讳“住”;而“箸”又与“住”读音一样。因此就把“箸”改为“筷”,用以寄托所有船主“行船无阻”的美好愿望。曾经在上海租界居住的外国人,把筷子翻译成chopstick,即很快的棍子。

一双筷子,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据一些资料介绍,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为天,方位地,天圆地方,相互对应。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筷子两根,一分为二,这是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从考古发掘,晋以前的筷子,多用竹木材料制作,也有用牙骨、铜制成的;隋唐以后,有了用银制作的筷子。现在的筷子,大多在22-24厘米左右。在唐墓中,出土了一双长达33.1厘米的银箸。在沈阳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了一双世界最长的筷子。据报道,这双筷子是用百年以上的老红木为原料,长6.295米,方头宽11厘米。圆头直径7.5厘米,重53.7公斤。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使用筷子需要5个手指之间的精细协调,还要有肩、肘、腕三个关节的参与。有学者说,手拿筷子进食,涉及到30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所以用筷子进食,可以看作是幼儿大脑发育的硕果;同时又有助于大脑今后的发育。学者还说,用筷子,需要两眼外肌肉的平衡协调,这有助于视觉发育,进而预防斜视和弱视。用筷子进食的这些好处,正是育儿专家们重视幼儿学会用筷子,并且强调越早越好的原因所在。

 

筷子不但用于进食,也用于送礼。送给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送给新婚夫妇,寓意珠联璧合,早生贵子;送给老人,寓意快乐长久,福寿无疆;送给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使用筷子进食,一根在上,主动;一根在下,从动;只动上面筷子夹物,下面筷子起固定作用,就这么简单,但学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用筷子,比起用手抓、用刀子叉子,似乎都来得便利实用。我喜欢用筷子。

筷子,中国人吃饭用的工具
筷子,中国人吃饭用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