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是什么?

昨天(3月11日)上午,偶遇我隔壁小区高君的家属,难免要问问高君近来的病况。她跟我说:还是下不了床,靠鼻饲过日子……一说到“鼻饲”,我猛然想起我小区4为离退休教职工住院,连同高君在内,共有3位都因吞咽困难,无法经口腔、食道喝水、喂药、进食,都靠“鼻饲”。“鼻饲”成了重症病人得以延续生命不可或缺的法宝。于是,引起了我对“鼻饲”的关注。
“鼻饲法”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医学界没有做出明确的答案,只是笼统地说鼻胃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是由美国外科医生麦克菲发明的。在20世纪初,随着营养支持和肠胃道疾病治疗等需求的增加,鼻胃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鼻胃管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有人认为“鼻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远在宋金时代就已经有了。距今800多年北宋《圣济总录》中记载:“治中急风,牙关紧……若牙紧不能下药,即鼻中灌之……其灌乃以鹅管吹入两鼻中”。说明宋代前后的鼻饲药物是用鹅管灌入。至金元时期,改良为一种名为“长哈“(即蛤子壳,形状类似现代的漏斗)的工具接以纸管纳鼻内喂饲。《圣济总录》介绍的只限于病人牙关紧闭、无法灌药时通过鼻腔灌注药物,没有谈到通过鼻腔灌注食物。
在我国,各大医院普遍实施“鼻饲法”,应该是在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事。“鼻饲”,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可以从“鼻饲”中获得延续生命的水、药物、和营养物质;但也是一次次带来痛苦的过程,食不知味,而且很容易引起便秘或腹泻。
据介绍,目前,鼻饲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营养和药物灌输方式,广泛应用于没有吞咽功能的老人;他们多因中枢神经损伤所致,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鼻饲法也适用治疗婴儿营养不良以及患有肠道疾病和慢性肝病等疾病的患者。
我所知道的本小区退休教授权君和石家庄某大学退休教授张君,都因吞咽困难,每天接受“鼻饲”。权君从2022年7月19日开始“鼻饲”到现在;张君从2021年12月31日开始“鼻饲”到现在。这么长时间躺在病床上靠“鼻饲”过日子,彀中滋味,是够让人揪心;幸好他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迷之中,不知所云。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