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要比关注疾病更重要

前天(2月25日)下午5点半,我在央视4频道,收听了张伯礼院士在“健康中国”栏目作的专题讲座:“如何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院士只讲了冠心病的“预防”,没有讲这两种病的“治疗”,用意很明确,就是在教人“治未病”。在古代,能“治未病”的医生叫“上医”。《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句话核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在人们未生病时就给予调养,使疾病不发生,从而提出一个重要医学命题:“治未病”的治疗思想。“治未病”,就是重视疾病预防,未雨绸缪,防范与未然。
预防疾病的基础,就是身体要健康。什么是健康?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过解释:“体壮曰健,心怡曰康。”即身体健壮,而且心情愉悦。1946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曾于1948年,也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心理适应竞争社会时处于完美的状态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卫组织把健康定义增加了环境要素,即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并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四基石”,即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进入21世纪,又倡导“健、康、智、乐、美、德”六字组成的“大健康”概念,并把它作为幸福人生的最佳境界。很显然,世界卫生组织非常重视提高人类的健康意识。据说,世卫组织还把21世纪,称之为“健康世纪”。
在咱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国家卫健委曾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医学科普中心等7各单位,联合权威医学专家、整合优质医疗资源,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健康知识科普平台,在央视总台开设《健康中国》栏目,定时进行健康科普教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如何保持健康,让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专家告诉我们,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是身体免疫力的强心剂,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抵御疾病的侵扰;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武器,只要免疫强大,就能进一步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有专家又说,健康是一种各个方面的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酸碱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自身的缓冲调节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保持在7.35-7.45,机体免疫力强,很少生病; 动静平衡: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处在动静平衡之中,生命既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在时间分配上,应是三分运动七分静养(包括睡眠),动静相结合。 心理平衡:《黄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平衡相对稳定,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现代医学证明: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出现明显的好转。健康的心理导致健康的行为,健康的行为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我国约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医学权威机构对33座城市的专项调查得出的惊人结论。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具有双向性:若听之任之,则可向疾病状态转化。谁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提高了,谁就具备了摆脱亚健康、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能力。我们常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了健康,才会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专家提醒我们,要想保持这种健康的状态,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第二,讲究科学饮食,营养结构合理;第三,勤于用脑,善于学习;第四,养成乐观的性格,心胸豁达开朗;第五,处世旷达,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界相继出版了许多“秘方”、“验方”之类的书籍,可供参考。但根据“治未病”的理念,还是首先多关注如何增进健康的问题;关注健康要比关注疾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