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脍炙人口”及其它

“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原意是指美味的东西大家都会喜欢,后来被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者事物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和传诵。昨天(24日),我在博文《有感于福建老家下雪了》里,在列举柳宗元、杜甫、岑参的咏雪诗句时,就用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脍”(音kuai第四声),指的是切细的肉;“炙”(音zhi第四声)指的是烤熟的肉。“脍炙”,指的就是烤肉。这个成语的有关典故,出自于《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孟子·尽心下》说:“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引文的意思是:孟子
的学生公孙丑问老师:“烤肉好吃还是羊枣好吃?”老师回答说:“烤肉好吃”。经查,公孙丑说的“羊枣”是一种果实的名字,个小,圆形、黑色,类似羊粪,通称羊矢枣,简称羊枣。传说孔子弟子曾皙最喜欢吃羊枣。曾皙离世后,他的儿子曾参(即儒家宗圣),害怕“睹物思情”,就不吃他父亲爱吃的羊枣。公孙丑与孟子的一问一答,让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烤肉了。如果再往下追问:烤肉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与现在吃的烤肉有没有传承关系?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也蛮有意思。
烤肉,作为一种最早、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它的历史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烤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在石板上通过火的使用来烤制食物。到了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不仅会烧烤肉食,而且还会在吃肉的同时喝酒。《诗经》里就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的诗句。意思是说,捉来几头兔子,在火上把它烤熟;君子有酒,拿来与客人一起喝吧。边吃烤肉边喝酒,多惬意呀!现代人喜欢在吃烤肉的时候喝酒,也算是继承了老祖宗的传统。在秦汉时朝,有学者介绍,对于烧烤的材料并不太挑剔,是肉就行,什么猪、狗、羊、鹿、鸡、鸭都行,来者不拒。《西京杂记》就记载了刘邦常以烧烤的鹿肝下酒!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一些香料,与肉同烤,吃起来更加美味。随着烧烤的发展,到了东汉,从临沂出土的汉画像石《庖厨图》看到,东汉时期的烧烤有了明显分工:有专门负责屠杀的,有专门从事剖鱼、切肉、烧火的,有专门负责烧烤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开始走向“全民烧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专门列有《炙法》篇,记载了多达21种烤肉的方式,包括什么样的肉用什么样的材料烤制,叙述得十分详尽。隋唐时期,百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受南北朝游牧民族餐饮风格的影响,烧烤已经在日常餐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宋代人继承了隋唐的烧烤风格,食材益发广泛,在《梦梁录》中,记载的烧烤食品就达到十多种。从大草原入主中原的元人,保留了烧烤的传统,酷爱烤羊肉,朝廷举行宴会主要供应羊肉。民间食肉,也普遍是羊肉;送礼更是以肥羊为上。当时朝廷以烤全羊最为讲究(现在新疆的柯尔克孜族还有烤全羊的习俗)。这道菜,色、香、味、形俱佳,皮酥脆。清朝御膳房有了专门给帝后做烤鸭、烤猪的“包哈局”,也就是下酒菜。史料记载,清代满汉全席中也有各种烧烤类菜品,包括挂炉山鸡、生烤狍肉、片皮乳猪、维族烤羊肉、挂炉沙板鸡……如今,全国各地都有烧烤店、烧烤摊,也都是各地夜市的主打食品。吃烤肉是中青年的最爱,少年儿童也爱吃。2023年夏天,“临淄烧烤”,火遍全国,“赴临淄赶考”,几乎成了一句流行语,有的人甚至以能去临淄吃一顿烧烤,被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