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寒冬腊月”

今年12月22日是“冬至”,意味着进入“数九寒天”了。与“数九寒天”意义想近似的一个词叫“寒冬腊月”。下面就谈谈有关“寒冬腊月”的话题。
“寒冬腊月”是一个成语,出自汉代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诗中写道:“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诗中的“寒冬十二月”,从汉语语法结构分析,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偏正词组,“寒冬”是修饰“十二月”的,即寒冷的十二月。由“寒冬十二月”,引申出来了成语“寒冬腊月”,也是一个偏正词组。
在学界,有人认为“寒冬腊月”,不是一个偏正词组,而是三个名词合起来连用的复合式名词,即寒月(十月)+冬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构成一个新名词,即“寒冷腊月”,意思是寒冷季节。
为什么把十月称为寒月、十一月称为冬月、十二月称为腊月?古人的解释是:“立冬”节气在十月,天气开始寒冷了,因而,称十月为寒月;十一月有“冬至”,冬天到了,因而称十一月为冬月;十二月为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月份,古称“猎祭”。繁体字“猎”与“腊”的右偏旁都是“巤”(音lie)字。因此根据古人“通假”规则,把“猎祭”(猎字从“犬”、从“巤”声)写成“腊祭”(腊字从“肉”、从“巤”声),十二月也就成为腊月了。十二月哪一天祭祀祖先和百神呢?从先秦到魏晋,没有统一时间,各朝各代不一样。到了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因为他笃信佛教,就把腊祭时间,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佛祖得道的那一天。梁武帝做出这个决定,旨在把祭祖、祭神、敬佛合而为一。每年“腊八”,佛教寺庙都要供应“腊八粥”,就是因为与佛祖得道有关。
“腊八”也简称为“腊日”。在中国道教教义里,“腊日”不限于“腊八”。道教有“三元五腊”的规定:“三元”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五腊”分别是“天腊”(正月初一),“地腊”(五月初五),“道德腊”(七月初七),“民岁腊”(十月初一)和“王侯腊”(十二月初八)。每逢“三元”,“五腊”,道教要求信徒修斋、祭祀。
阴历一年十二个月,除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别称以外,其他各个月都有别称,而且不止一个。我找到了以植物名称或自然现象作为别称的名录。它们是:柳月(正月)、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兰月(七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露月(十月)、葭(音jia)月(十一月)、冷月(十二月)。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月;一季三月,分别以孟、仲、季冠名。如: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秋冬两季,也是以孟、仲、季来区分。
蜡梅,大多在阴历十二月开放。有的人把它叫成“腊梅”,植物学家认为,这种叫法是错误的。把腊月开的梅花叫“蜡梅”,是因为花的颜色像“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绍说:“蜡梅是寒花绝品,为色似黄蜡”。千万别把“蜡梅”错认为是“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