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大夫”和“郎中”?

(2023-12-13 06:34:25)


在当下,对具有行医资格、身穿白大褂、颈挂听诊器,为患者诊断、施治人员,称之为“大夫”、或“医生”、或“郎中”、或“先生”;以称呼“大夫”的最为普遍。在古代,从史书记载看,对行医的人,不这样称呼,而是称呼别的名称。

早在西周时期,在巫医分离之后,据《周礼.天官》介绍,西周时期的医疗事业,就已经有了分工,分成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专管贵族阶层的营养和食品卫生;疾医,类似今天的内科;疡医,类似今天的外科;兽医,就是动物医生。对医药从业者,根据医术高低,有不同称呼。《黄帝内经.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篇》说: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如果“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见其色,知其病,命曰眀。这三个等级的诊疗方法,已经包括了“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问切”。看见病人皮肤颜色就知道患有什么病的最高明,被称为“明”;经过切脉才知道患有什么病的居第二,称之为“神”;经过询问才知道患有什么病的,居第三,称之为“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典籍里已有了医师名称的记载;到了汉代景帝时,医官称太常; 东汉曹魏时称太医令;北魏有了太医博士,负责传授医学知识;隋唐改称太医署令,为管理医疗的官职,并开始出现医生这个词。这时的医生,是指在医学培训机构中就读的学生。到了宋代,由于官职泛滥,在政府机构设置的医官,把最高级的,也尊称为大夫,其次称郎中。这两个不同寻常的官阶,突然给了医官,从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为了避免与朝廷“大(音da)夫”官职读音相混淆,把从医者的尊称,改叫“大(dai)夫”。医官中的 郎中,也作为从医者的尊称。一般将设馆从医(坐堂行医)的医生称作大夫,而把走串于乡间的医生叫作郎中方医铃医。就地域而言,北方地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而南方地区则习惯称医生为郎中

据《清代官职大观》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一等称御医;二等称吏目;三等称医士;四等称医生(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御医”“吏目”“医士可以独立看病,即有处方权;而医生只能当助手。医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即见习大夫。民国以后,医生才等同于“大夫”的称谓。现在,“医生”就是“大夫”,“大夫”就是“医生”

在我国一些地区,把医学从业者也尊称为先生;到医院看病谓之看先生,请医生上门就诊谓之请先生。称医生为“先生”,据说是源于医生所开处方,尽显其书法功底,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清晰易读,将医生视为学识渊博者,所以称之为先生

什么是“大夫”和“郎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闲话“看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