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与悬壶济世

我不是中国传统医学专业的毕业学生,但由于工作需要,曾经涉猎过一些有关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文献。中国传统医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和一系列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并在战国末期,有了包括《灵枢》、《素问》两大部分内容的、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医学彻底与“巫医”脱钩,自成体系。在以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医学的名称,除了被叫作“汉医”、“国医”之外,也分别被称为 “杏林”、“岐黄”、“青囊”、“橘井”、“悬壶”等等。每一个名称后面,都蕴含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昨天(12月9日),我写了一篇《杏林与杏林春暖》博文,谈了我国传统医学为什么又叫“杏林”的来龙去脉。现在,我接着谈谈传统医学为什么又叫“悬壶”。
所谓“悬壶”,从字面上解释是悬挂葫芦。“壶”,不是茶壶,而是葫芦。在先秦时期,壶即葫芦。《诗经. 七月》写道:“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断壶”,就是采摘葫芦。在传统医学界,“悬壶”是行医、卖药的标识;行医卖药,治病救人,叫“悬壶济世”。
把“悬壶”看作是行医标识,源自于《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下第七十二》所记载的一段故事。故事写道:“费长房者,汝南(即今河南驻马店)人也,曾为市掾(音yuan第四声,管理者)。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意思是说:汝南人费长房,曾经当过市场管理员。市里有一位卖药老翁,在药店上头悬挂了一个葫芦。集市结束后,卖药老翁便跳入葫芦里。街上的人不太注意,也就不知道,唯有费长房住在楼上,看得一清二楚。接着《后汉书》还有一段叙述,即费长房看到老人能跳入葫芦里,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于是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收他为徒弟。费长房就跟随这位卖药老翁学医,最后也成了一代名医。《后汉书》讲的这则神仙故事,有真有假。在古代,凡是道士,都懂医;凡是医生,大多是道士;社会上有“十个道士九个医”的说法。我们“熟悉”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是道士。他们都会身背葫芦,随时为病人诊治。传说中的八仙“铁拐李”,不也身挂葫芦?那时的葫芦,犹如现代医生背的、写有“红十字”的药箱。里面装的是药。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只有医生知道。至迟从东晋开始,历朝道士为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就炼丹、服丹;同样,也会用炼制的丹药施治于病人。丹药体积小,葫芦虽小,也能装进不少丹药以及用于针灸的工具。
在我国古代,对“悬壶济世”的人这样称呼?据古籍介绍,在唐代,叫“医工”;医术精湛的叫“上工”或“良工”。唐代有“医生”这个词,但不是现代意义的“医生”,而是指“太医科”的学生。到了宋朝,为了提高“悬壶济世”人的社会地位,把“悬壶”人叫作“大夫”。有的材料介绍说,把“坐堂”的叫“大夫”,把“游医”的叫“郎中”。不管是怎样的称呼,“医工”也好,“大夫”也好,“医生”也好,都怀有仁者之心,治病救人,因而受到人们的拥戴,赞颂他们“杏林春暖”,称赞他们“悬壶济世”!有一副对联就这样赞美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杏林春暖岐黄手,悬壶济世慈善心”!医者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