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四代同堂”

“四代(世)同堂”这个词组,人们并不陌生。上世纪40年代,作家老舍写过一本80多万字的小说,名叫《四世同堂》。这部小说,1985年,被拍成28集的电视连续剧;2010年,又被改编成话剧。通过小说、电视、话剧,“四世同堂”这四个字,不断被人们所熟悉。
今天,我暂不说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了什么,只谈谈我对“四代(世)同堂”四个字的理解。
“四代同堂”与“四世同堂”的意义一样,只不过在口头上习惯叫“四代同堂”而已。“四代同堂”有两个层次,一是“四代”;二是“同堂”。所谓“四代”,指的是自身、父亲、祖父、曾祖父四代。《三字经》有一段关于“九族”的描述:“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它的意思是说:人伦关系,有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以及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从高祖到玄孙,有九代人,称之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家族中的长幼秩序和血缘关系。所谓“同堂”,指的是同处一堂,一起生活。古代的民居,把中间最大的房子称为“堂”;“堂”后面的房子叫“室”;“堂”两边的房舍叫“房”。祖孙四代在一起生活,聚集一堂,就叫“四代同堂”。四代人散居各处,哪怕是同一个小区,或同一座楼,如果不在一块生活,都不能称之为“四代同堂。”
在咱们国家,民国以前,“四代同堂”被看成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是每位户主孜孜追求的生活目标。有人考证,夏朝就有“四代同堂”的记录了。到了汉代,“四代同堂”已成为普遍现象,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四代同堂”被看成是家族的荣誉和成就。
时过境迁,民国以后,在华夏大地,“四代同堂”已不再是家庭构建的模式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四世同堂”意识开始松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方式、居住条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真正意义上“四代同堂”家庭,已经少之又少了,三口之家,已经成为当代核心家庭构建模式。近十几年,甚至出现了“一代户”,即夫妻两人不生育,只有一代人;独居青年,孑然一身,一代人;空巢老人,一代人。不愿成家,或成家后不愿生儿育女,使得“三口之家”的家庭构建模式,也在逐渐减少。
今年9月29日中秋节那一天,我的女儿、两个外孙女、两个重外孙和一位外孙女婿,带着礼物,来我住所共度良宵佳节。借着难得聚集的机会,我们拍了一张合照。随后,大外孙女把这张合照(见附图)晒在她的朋友圈里。她的一位朋友看到后,在朋友圈里的“评论”中写道:“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真好!”我理解这位年轻朋友的意思,对我们一家四代人在一起照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但严格讲,我们四代人虽然在一起照相,却没有在一起生活,达不到“四世同堂”的标准,充其量,只是“四代同框”而已,连“全家福”都说不上。因为我的女婿、我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都没有赶来一起过节、一起拍照。
我第一次拍“四代同框”照,见证了我已经拥有四代人了。我高兴,并告慰在天堂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