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门神信仰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有门神信仰。歌剧《白毛女》中就有一段唱词:“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了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小时候在福建老家过大年时,一些民宅在大门上都会贴上门神画像,两扇大门,一扇门一张;来到陕西也看到过贴门神的现象。现在,在春节时,大门上贴的大多是一个“福”字,贴门神的很少了,尤其是在城市。
所谓门神,通行的解释是:守卫门户的神灵。学者考考证说,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古人就有门神信仰。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记录了有关门神的传说。《山海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著作。据介绍,它的内容,包括了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方面的内容,与《易经》、《黄帝内经》一起,被称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三大奇书”。在《山海经》里,有一段谈门神的“神话”。神话的大意是:在苍茫的大海中有一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桃树,树干蜿蜒三千里。桃树枝的东北角,有一个供鬼出入的鬼门。鬼门门口有两个神:一个叫神荼(音tu第二声);一个叫郁垒。他们俩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就用芦苇拧成的绳子捆绑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我们的古人把神话里的故事人性化了。最迟从西汉初年开始,每到年终岁末,民间就有在两扇大门上,挂上在桃木板上画的神荼、郁垒的画像:左边挂的是神荼;右边挂的是郁垒。挂上神荼、郁垒,旨在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为什么要把这两位门神画在桃木板上?传说桃树是“五木”(即桑木、桃木、榆木、槐木、柳木)之精,能压服邪气。从宋代开始出现的春联,不写在纸上,而写在桃木板上,就蕴含着辟邪驱灾的意思。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句子。在宋朝,把春联叫“桃符”。
中国的门神不止神荼和郁垒两位。有些史书上说,三国时期,关羽和张飞,也当过门神。唐玄宗以后的门神,是钟馗(音kui第二声);元明以后,唐朝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也成了门神。中国门神信仰,能传承2000多年,与道教的“推波助澜”有关。道教把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敬德,都列入了道教的神灵体系。因而有学者说,中国的门神信仰,是民间信仰与道教结合的产物。
陕西“非遗”名录中,有《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秦琼敬德门神传说》。这两个“非遗”项目,谈到了钟馗、秦琼和尉迟敬德之所以成为门神的原因。我对此很感兴趣,计划对这两个产生在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作一简单介绍。这样,也不枉是一个在陕西生活了快70年的鲐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