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猴王”李保国

谈周至,不能不谈谈周至出生的、被称为“秦岭猴王”的李保国。李保国是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从1985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先后来到周至、太白、宁陕、佛坪、洋县等地秦岭山中,从事川金丝猴的研究,硕果累累,先后被一些国家聘请为客座教授;在国内,也被同行誉为“秦岭猴王”。
最近有三件事,让李保国誉满国内外。
第一件事,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央视总台在科教频道播放了中法联合制作的自然生态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这部纪录片是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李保国领衔的专家团队担任学术指导,以纪录片方式,首次向世界发布有关金丝猴的研究成果。
第二件事,据2013年6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科学》(Science)杂志全文刊发了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寒冷适应促进了亚洲叶猴社会系统的演化》;杂志封面为亚洲叶猴代表,即秦岭金丝猴。这是由西北大学研究团队提供的照片(见附图)。
第三件事,前天(9月7日)傍晚,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播放了央视记者在周至川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的采访记录,李保国教授在周至川金丝猴保护区现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金丝猴生活习性及其它问题。我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李保国教授(见附图)。我从他的介绍中,获得了不少有关金丝猴的知识。在节目里,我有幸看到了、在李保国生活中也是第一次看到的金丝猴过河的场景。金丝猴过河,不是在水中游过去,而是一跃而过的,很惊险(见附图)。金丝猴是属于群居动物,但几十只、上百只在地面上聚集一起,却是李保国团队辛勤驯服的结果。金丝猴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没有猴王。李保国团队通过30余年的研究发现,金丝猴存在四层式结构。即家庭、分队、群组、社群。秦岭是我国金丝猴分布最北的地区。秦岭冬天气候寒冷,食物匮乏,所以,金丝猴就会有更多的抱团取暖、互相理毛的行为出现。
我在一篇采访李保国的文章里看到,李保国在向记者回顾这30多年从事金丝猴研究的过程后说,他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引猴下树”。金丝猴习惯在树上生活,很少下树。这对他们的研究带来不少困难。后来通过不少办法,终于把金丝猴从树上引到地下,从怕人慢慢变得不怕人。这给他们团队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研究猴子的机会,开始给猴子取名,标记个体信息;二是建立“猴子公园”。最早建立的公园是在佛坪熊猫谷景区。建立“猴子公园”,把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研究,与当地发展结合起来,帮助振兴乡村经济,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欢迎。
在秦岭,除了金丝猴外,还有大熊猫、朱鹮和羚牛。这四种珍稀野生动物,被称为“秦岭四宝”。在周至楼观台西侧,建有“秦岭四宝公园”。几年前,我们学校离退休办公室曾组织全体离退休人员参观过这座公园,近距离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秦岭珍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