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七”的遐想!

(2023-07-31 06:07:09)


 

今天(731日),是我三弟思桢往生第49天(613—731)。在这49天里,按照“七七丧俗”,每过7天为“一七”,先后经历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今天是“七七”。 七七”,也叫“断七”、“尾七”、“末七”、“满七”、“过七”。过了“七七”,意味着丧期结束,圆满礼成。在已经过去的六个“七”的早上,我作为兄长,进入书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微信,给弟妹海珍发短信,转达我对三弟的祝福:祝福他或 “一路走好;或“天堂安息”;或“天堂没病”;或“天堂快乐”……一个“七”,送去一个祝福。今天是他“断七”,功德圆满。我祝福他:“永无牵挂,安息天堂”!

给逝去的亲人“做七”,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以后的事。多数学者认为:“七七丧俗”,最早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元、眀、清,一直延续到当下。我对“做七”这个传统习俗,有过思考。我觉得,撇开佛教、道教对“七七丧俗”的说法,“做七”,其实蕴含着生者对逝去亲人的依恋和难舍,以及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无可厚非,值得肯定。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礼仪,我估计会得以传承,传承到永远!

佛教信徒为什么要提倡和推崇“做七”呢?佛教《瑜伽论》说,人死了后,在“死此生彼”之间,会出现“中阴身”阶段,一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为寻求生缘,逝者的亲人都会给予祝福,以七日为一期,叫“斋七”。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赓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故有七七之期(七七斋)。七七之期过后,就能顺利转世投胎。

道教对“做七”的说法是,人出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生,经七七49天后而七魄具;人死了后,则以七日为“忌”,一“忌”则一魄散,经七七49日而七魄散。这就是道教的“魂魄聚散论”。道教认为,当人去世后,七魄会离开身体。为了找回七魄,家人会七天祭奠一次;祭奠一次找回一魄,七七之后,魂魄全都找回来了,就能顺利投胎转世。这就是道教的“七七奠”。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无论是佛教的“七七斋”,还是道教的“七七奠”,都穿插有烧纸、诵经环节,旨在超度逝者“灵魂”,最终获得“转世投胎”。这些得不到科学佐证和支持的“理论”和“仪式”,我们可以撇开不计,但对逝者的尊重、祝福和期盼,还充满人情味,因而得以在大江南北长期流行。

今天,是我三弟“断七”的日子。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再祝三弟“永无牵挂,安息天堂”!

“断七”的遐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