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昨天(7月25日),我写了一篇《诗在,长安就在!》的短文,得到众多亲友的极大关注,光“点赞”的亲友,接近60位;浙江的朋友刘君在“评论”中还说:“诗在,长安在,我们心中的中国就在!”省内的朋友庆君看完短文后,即兴写了一首《读“诗在,长安就在”》(七绝):“漫漫大唐风雨路,时闻边塞催战鼓。千卷唐诗荟才情,三万长安熠风骨。”我的亲友们不管是“点赞”、“评论”或者“赋诗”,都对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上映,持欢迎态度;对当下兴起的唐诗热,表现了由衷高兴!
在西安,在大唐不夜城再现的唐诗热,自然会让人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诗句。这句诗出自苏轼之手,是写给他在凤翔任上结交的朋友董传的。诗的名字叫《和董传留别》(七律)苏轼在首联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你董传平日里身穿简陋的土布衣服,但你满腹经纶,显得举止从容、气质高华。这句诗,本来是苏轼用以赞美董传的诗句,结果广泛流传,成了劝人多读诗书的常用语。既然成了常用语,我们不妨借此机会,对这句诗,稍加剖析。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指的是什么?学者们认为,诗句中所说的“气”,不仅仅是儒雅之气,更是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苏轼朋友董传家境贫穷,但仍然乐观向上,“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意思是厌倦与老书生清谈吃瓠叶的往事,却振作精神与众多士子参加科考)。清朝人梁章钜说得很直白:“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读书与不读书的人,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对不相同的”。
我们熟悉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节晚会。观众对她的评价是:美丽、大方、亲和、有文才;后来主持“朗诵者”和“中华诗词大会”,都赢得了高度评价,都为她点赞、喝彩,说她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人!她之所以受到如此赞誉,靠的是她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靠的是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带的光彩!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璀璨的明珠。一部《全唐诗》,收集了2529人的诗作,共计900卷,42863首。唐诗题材广泛,将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人生感悟、现实思考,以及各种传说典故,都被融入在诗里。当我在北京求学,或只身来到西安工作的时候,逢年过节,无意中就会流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早春天气,看见鸭子在池中戏水,自然会想起“春到人间鸭先知”的名句。有一年,在大雪天气,我们几个练友,仍然出现在小雁塔园区晨练。黎明时分,除了我们4个人以外在走步外,再没有别的人了。这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五言绝句,便脱口而出。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在穿衣镜面前,有过“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自叹;每到黄昏看到满天红霞时,也哼起过刘禹锡的名句“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以自勉。唐诗啊,你太厉害了,随时都缠绕身边,陪我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