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昨天(7月4日)晚饭后,在翻阅宋诗的时候,又看到了宋人晏殊写的《木兰花》(七律);其中尾联“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难免浮想联翩。晏殊写的是旧地重游时,想起当年在一起宴饮、赏花的人,如今盘点起来,剩下的还不到当年的一半。我想到的是,昨天上午专程到校本部办事的时候,途径18年前曾经居住过的7号楼,想起了当年同住一个单元共计12户的邻居们的现状。
1986年春,学校新建的7号楼、8号楼交付使用,我被分到7号楼3单元。楼房共6层,一个单元12户。当年入住时,都是夫妻俩,另加儿女。从1986年到现在,入住时的12对夫妻(24人),只剩下2对和一鳏一寡,共6人,“走”了18人。与晏殊笔下“点检如今无一半”的情况相似。
2006年,我从校本部的7号楼,迁入新建小区2号楼。新建楼房为7层:1-4层为离退休教授;5-7层为在职的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及讲师、副教授教学人员。我这个单元4层8户,即8对夫妻16人。从2006年入住到现在,只剩下2对、1鳏3寡共8人,“走”了8人。
我由居住地人员的递减,又想到了学校人员的变化。我们学校(西安体院)是1954年成立的。成立时第一批教职工79人,这些教职工都被称为“建校元老”。从1954年到现在,“建校元老”只剩3人(1女2男)了,都是年过90的老人,基本“足不出户”。我1958年来到学校时,教职工人数比1954年建校时增加不少。但截止2023年6月,1958年拥有的教职工,目前仍然健在的,也不过十来位。面对现状,能不让人唏嘘?
仔细一想,这些“减员”现象,属于生命规律,谁也无法阻挡。我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正确面对,从容度日。杜甫在他47岁时参加过一次应朋友邀请的重阳节聚会,当场写了一首《九月兰田崔氏庄》(七律),尾联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意思是说,明年我们再相聚时,有谁还健在呢?不如多喝几杯酒,把茱萸再好好看看。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到了50岁,就该是进入老年期了。杜甫的担忧(明年此会知谁健),不见得是“过分”,尤其对杜甫本人而言。但他还算淡定,在面对未来不可知的情况下,把茱萸拿在手中,仔细端详,既是依恋,也是珍惜!
晏殊是北宋的诗词大家。他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的名句,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可奈何落花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流传千古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