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狗”,并非都是贬义词

在生活中,或在阅读中,我们不时会听到或看到“走狗”这个词。什么是“走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本指猎狗,今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在当下,很少人会把“走狗”与猎狗相联系,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走狗”与帮人作恶的坏人相提并论。其实,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走狗”原来的意思是“猎狗”,是一个褒义词,只是后来演变为贬义词了。怎么由一个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借这个平台,我就简单谈谈变化的过程。
据介绍,狗是在1.5万年前由野狼驯化而来的,是豺的母舅。唐朝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豺见狗,辄跪如拜伏,狗为豺舅也。”在狩猎时代,狗是人类狩猎的帮手。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狗除了守护家门外,仍然参与狩猎。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以后,便急流勇退,离开勾践,并给相好的文仲写了一封信,暗示他也远离勾践。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鸟没有了,弓也就用不着,把它藏起来;野兔死了,猎狗也用不着,就把它烹煮吃了。寓意越王勾践已经打败了吴国,你我都已经是没有作用的人了,说不定也会落得猎狗的下场。信里说的“走狗”,指的就是猎狗。
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后,狗,除了看家守户、上山打猎以外,还会用来娱乐生活,即狗与狗赛跑。据学者考证,唐以前,没有“跑”字,只用“走”表示现在通用的“跑”。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狗与狗的赛跑,取名为“走狗。”西汉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五行相胜》里,也有“博戏斗鸡,走狗弄马”的记载,说明西汉时期,也有着狗与狗的赛跑,即“走狗”。遗憾的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古时候有关“走狗”的文字和图片。
最有意思的,也可能是让人们难以想象的,就是有些名人出于对某位大师的崇拜,自称是某某的“走狗”。例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大怪、书写过“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郑板桥,据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介绍说,就曾经刻过一枚印章:“徐青藤门下走狗郑夑”。郑夑,是郑板桥的大名(板桥是郑夑的号);徐青藤是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人称“徐青藤”。我们所熟知的著名画家齐白石,生前对徐渭、吴昌硕、朱耷(音答)崇拜有加,因此在一首诗中写下了“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口转轮来”的诗句。去年刚去世的上海画家韩敏,也曾经以“板桥门下走狗”自称,表达了韩敏对郑板桥的崇拜之情。
人们都说,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它不嫌贫爱富,它为主人看门、与主人行猎;在当下,经过训练,还用于医疗、导盲、搜救、破案、表演……正是狗狗具有的这些特性,因而,坏人豢养的狗,就会听信坏人指挥,顺从坏人旨意,狗仗人势,为非作歹,最终为人类所不齿。这也就是由褒义词的 “走狗”,沦为贬义词“走狗”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