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背后的故事

“斗鸡”,是一项起源于亚洲的民间游戏。最近,我在网上看到爱尔兰一位67岁的男子贾斯帕. 克劳斯被自己饲养的斗鸡袭击腿部,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无独有偶。今年1月15日,在印度举行的一场活动期间,两名男子在观看斗鸡比赛时,意外被绑着刀片的斗鸡割伤,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看到这些报道以后,我想起了我国的“斗鸡”游戏。
中国的 “斗鸡”游戏,传说起源于夏朝的少康时代(公元前1933-公元前1938年);有文字可考的是在春秋时期,主要在贵族阶层进行。《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有记载;“季、郃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郃氏为之金。”意思是说,季平子和郃昭伯进行斗鸡时,为了击败对方,季平子将芥末撒在他的鸡翅上;郃昭伯把金属刀子绑在他的鸡腿上。到了战国时期,“斗鸡”已在民间流行了。《史记》就记载了齐国首都临淄人民,“无不吹芋鼓瑟、弹琴击築、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斗鸡”,已经和吹拉弹唱、踢球赛狗等,成了临淄人的业余活动了。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了唐朝,“斗鸡”已发展到从皇帝到百姓都热衷的游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盛行“斗鸡”的朝代,因而也出现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奇闻轶事,尤以下面的三件事,最受关注:
第一件,王勃因“斗鸡”而丢官被贬。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曾经是沛王李贤(武则天第二子,后追封为章怀太子)的“侍读”。沛王李贤常与弟弟英王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后来的唐中宗)经常玩“斗鸡”。作为沛王的“侍读”,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音席,声讨的意思)的骈文。这本是一篇闹着玩的文字,但却因有些句子(例如:二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触犯了唐高宗李治。盛怒之下,唐高宗便把王勃逐出府外,贬为平民百姓。
第二件,贾昌因“斗鸡”而封官晋爵。唐玄宗喜爱“斗鸡”。有一天,在出访途中,看见一位13岁少年贾昌在独自玩木制的“机关鸡”,玩得出神入化。唐玄宗便把贾昌召入宫中,为玄宗饲养斗鸡,成绩卓著,被任命为宫廷养鸡首领,下辖500人,并帮他做媒娶妻,享尽荣华富贵。童谣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第三件,李白因“斗鸡”而亡命天涯。年轻时的李白,好“斗鸡”。一次,与泼皮无赖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拔剑刺死无赖,成了杀人犯,逃往外地。
“斗鸡”有好多讲究。首先,参与“斗鸡”的人,必须选用好的鸡。用于“斗鸡”的鸡,不是一般的鸡,是特有的一个品种。要求体型魁梧,体质强壮,筋肉发达,性格强悍,好斗善斗,头颈昂起,颈、胸、胫,几乎成一直线(见附图)。其次,用于“斗鸡”的鸡,还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尤其腿部力量和嘴的啄食训练。有的人,为了争取胜利,会在自己的鸡腿上绑上刀片,赛前服用兴奋剂,等等。
中国的“斗鸡”品种,历来有“四大斗鸡”的说法。“四大斗鸡”包括河南的中原斗鸡、福建的漳州斗鸡、新疆的吐鲁番斗鸡、云南的西双版纳斗鸡。“斗鸡”游戏,自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代,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只听说在一些地区、在春节期间或当地民间节日期间,会有“斗鸡”比赛,但已不成“气候”了,参与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