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庙号、谥号

昨天(6月3日),我在《不要小看这一个字》的博文中,涉及到了中国的纪年方法,涉及到了帝王的年号、庙号、谥号。限于篇幅,说得很简单,现在再作一点补充。
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历史小说,或者观看历史影视剧的时候,如果在涉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往往会在具体时间前面,看到(听到)一连串的文字。例如谈到唐朝“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时,大多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对朝廷…在具体时间“十四年”前面,包含有国号(唐)、庙号(玄宗)和年号(天宝);谈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时,同样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在具体时间“二年”前面,也包含有国号(汉)、谥号(武帝)和年号(建元)。看来,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比起公元纪年方法复杂得多,要包含国号、庙号(或谥号)和年号。有关“年号”的问题,在昨天的博文《不能小看这一个字》里已经介绍过了,现在着重介绍与纪年有关联的庙号和谥号。
庙号,是中国君王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庙号始于商朝;周、秦没有庙号;两汉恢复了庙号,但不普遍,被后代子孙承认的,西汉只有4位皇帝:刘邦为太祖(高祖)、刘恒为太宗、刘彻为世宗、刘询为中宗;东汉只有3位皇帝:刘秀为世祖、刘庄为显宗、刘炟(音da第四声)为肃宗。三国以后,庙号泛滥,每个朝代都有。例如:曹操为魏太祖,孙权为吴太祖,刘备为汉烈祖。从三国开始到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有庙号。开国者的庙号,大都用“太祖”、“高祖”,后面的皇帝都用“宗”。只要有“祖”或“宗”字的,就是“庙号”;除此之外的,就是“谥号”。唐玄宗的“玄宗”是庙号;汉武帝的“武帝”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后人对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开始于西周。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以后,追认死去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姬发逝世后,被追认为周武王。到了秦朝,嬴政自认为天下第一帝,自封为“始皇帝”。他不让死后“子议父”、“臣议君”,被追认为什么“祖”、什么“帝”,便废除了“庙号”、“谥号”。到了汉朝,恢复了“庙号”、“谥号”,一直到清朝灭亡。刚开始,“谥号”只有一二个字,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但自唐朝开始,“谥号”的字数就远不止一二个字了。唐高祖李渊死后被追认为“神尧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死后被追认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有18字;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有23字;清太祖爱惜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有27字。这是这个原因,唐朝以前称各朝代的皇帝用的是“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唐宋元各朝皇帝谥号太长,都用庙号称他们的皇帝;明、清两代的年号很固定,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都用年号。如明朝的“洪武”、“永乐”“万历”;清朝的“康熙”、“乾隆”、“光绪”。
作为盖棺定论的“谥号”,有“褒”、有“贬”:凡带有文、武、眀、睿、康、景、庄、宣、懿等字的谥号属于“褒谥”;带有“厉、灵、幽、炀”等字的“谥号”,属于“恶谥”;其余的属于“平谥。烽火戏诸侯的西周末代皇帝,就被称为“幽王”;隋代末代皇帝杨广,被称为”炀帝”。
“谥号”不光皇帝有,皇后、宾妃、文臣、武将、文人、学士,都可获得“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文”;杜甫的为“杜陵野老”;苏东坡的为“文忠”;范仲淹的为“文正”、曾国藩的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