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扇面“题词”

昨天(4月29日),位于西安“安仁坊遗址展览馆”和“安仁坊驿站”中间大道两侧的“安仁坊集市”开业了!这是为庆祝“五一”劳动节临时举办的“集市”,展示和销售一些传统工艺品。一间坐南朝北的“唐瑜扇行”展示了许多有扇面“题词”的折扇,引起了我的注意。
走近一看,暂不评论“题词”的字写得如何,光看“题词”内容,就给人一种特有的情趣。“题词”内容,除了题写“西安”、“大雁塔”、“长安长乐”之外,还有用西安方言题写的词汇,如“嘹咂咧”、“浪走”、“么马达”、“克里马擦”等。我看着看着,不禁暗暗发笑,西安“老土”竟然上了“扇面”这样的大雅之堂了!外地人看了,肯定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我在西安生活了60多年了,大体能知道一些表达的意思:“嘹咂咧”是好得很、非常好的意思;“浪走”是去逛的意思;“么马达”,就是没有问题;“克里马擦”,形容动作很麻利。用西安方言作为扇面“题词”,有别于传统的扇面“题词”,也是一种创新,凸显了地域特色,与“安仁坊集市”相匹配,无可厚非,应该被社会各界所接受。
据史书记载,扇子作为引风、驱暑用品,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那时不叫“扇”,而是叫箑(音sha,第四声);汉朝以后,才叫“扇”。文字学家说,“箑”,竹字头,说明那时的驱暑工具是用竹子做的;“扇”从“羽”,说明扇子是用羽毛(主要是鹅毛)做的,风柔和缓,便于携带,且又有仙风道骨的意味(诸葛亮用的就是羽扇,对他有“羽扇纶巾”的描写)。除了用羽毛制作扇子外,逐步有了用罗、纱、绫、绢和纸做材料,制作不同种类的扇子。扇子的形状,先有圆扇,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有了折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耳。”说的就是折扇。
扇子除了用于引风驱暑外,还可以用来说事。例如:“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边是“心内如汤煮”的农夫,一边是“把扇摇”的公子王孙,多么明显的对比!戏剧“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羽扇轻摇,很好地烘托出诸葛亮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相声、说书演员,往往手拿折扇,有效地提升了演出效果。
附带说一件往事:几十年前,我曾经教过我的外孙女、小孙子学习杜牧写的“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篇,少女们的欢乐情绪,感染了我的小孙女、小孙子,嚷着也要我陪他们捉萤火虫。西安城里,哪能捉到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