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塔里的“圣物”

谈论仙游寺,就不能不谈论修建在仙游宫(后改为寺)旁边的法王塔。先有仙游宫,后有法王塔。
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隋文帝颁诏在黑水峪口修建行宫,取名为“仙游宫”。为了安置大兴善寺高僧童真送来的佛舍利,仁寿元年(801)十月十五日,隋文帝六十大寿那一天,又下令在仙游宫一侧建塔,7层,连底座35米,取名为“仁寿舍利塔”,习惯称“法王塔”(见附图1.2.3)。建塔以后,“仙游宫”也改称为“仙游寺”。1998年,因修建黑河水库,仙游寺和法王塔拆迁,在疙瘩山新址
重建。重建工作开始于2001年8月。据说搬迁法王塔时,将原先建塔的50万块古砖逐一编号,保证能按原来建筑顺序“复制”。经过近2年努力,于2003年6月建成(见附图5)。在拆迁过程,从法王塔里的“天宫”发现3枚舍利;从法王塔里的“地宫”发现10枚舍利。一共13枚。这是继1987年4月在法门寺地宫发现4枚佛指舍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佛教界!
舍利是什么?舍利是佛教的圣物!这些“圣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佛和高僧的遗骨。据介绍,舍利大致分为两大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头顶骨等;另一种是五色光萤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其中牙齿、指骨、顶骨较稀有,尤其是顶骨最为珍贵。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4枚舍利,其中就有一枚顶骨!(见附图6)
佛教信徒有供养舍利子的虔诚,希望给予吉祥福报。有一本叫《大智度论》的经书说:“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芥子许,意思是指像芥菜种子那样微小),其福报无边。”唐朝有许多皇帝崇佛(也有反佛的,如唐武宗),就会把法门寺的舍利子,浩浩荡荡,从法门寺迎回皇宫供奉。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武则天、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都先后大规模地从法门寺迎接佛骨进宫。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法门寺佛骨。刑部侍郎韩愈呈《论佛骨表(表,即奏章)》,加以劝谏。唐宪宗不但不听,反而要给韩愈处以极刑。最后,在众大臣的劝阻下,才保住韩愈性命,被贬潮州。在出京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着我们所熟知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壮诗句!
在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里的“天宫”、“地宫”里发现的13枚舍利,都被放置在“仙游寺博物馆”一层的“仙游寺舍利馆”,供游人参观。
周至仙游寺法王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距今1400多年,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砖塔,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具有极大的历史文物价值!从塔里发现的“圣物”,同样受到各界的重视和青睐,亲友们不妨前往一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