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白居易写的千古名篇《长恨歌》的最后两句。《长恨歌》以“长恨”为题,以“长恨”告终。读完这两句诗,不由得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唏嘘!
白居易写的这首《长恨歌》,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会想起写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在哪儿写的?这些问题,在上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有所了解,但日前在女儿陪同下,去周至马召镇圆疙瘩山,参观了仙游寺后,对白居易写《长恨歌》的事,又有了进一步了解。
白居易,772年生于河南新郑,唐懿宗贞元十四年(799)进士及第,年仅27岁。“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当年考中进士最年轻的一位。再经吏部考试及格,802年被授予九品级别的校书郎。806年,改任盩厔(即今周至)县尉(主管税收工作的官员)。一天,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去盩厔城南的仙游寺。仙游寺离杨贵妃自缢身亡的马嵬驿不远,他们之间少不了会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一些事,王质夫希望白居易把他俩的爱情故事“试为歌之”。在他俩的激励下,白居易就写下了《长恨歌》,通过诗歌形式,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陈鸿则写下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盩厔仙游寺,成了仙游寺的一张名片。当我们游览仙游寺的时候,自然会想到《长恨歌》;很多人也因为白居易在仙游寺写下了《长恨歌》,慕名前往仙游寺游览。当我们走进仙游寺,就能在一座建筑门前柱子上看到“唐时童子解吟今爱香山长恨;圣地云窝彻悟谁赓玉局秒辞”的楹联。“童子解吟”,出自唐代宗李忱《吊白居易》诗。意思是白居易的诗,写得很通俗,连孩童都能读懂;“香山长恨”,指的是白香山(即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在“仙游寺博物馆”,我们能看到由现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长恨歌》石刻,6组,62通,120句,840字。
仙游寺,在今周至城南约17公里的疙瘩山上;原来由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修建的仙游寺,在黑水峪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修建黑河水库被拆迁。现在看到的仙游寺,是九十年代重建的。隋文帝最初建的,不叫仙游寺,是他的一座行宫,叫“仙游宫”。取名为“仙游”,是因为传说中的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结为夫妻,并居住于黑水峪口附近的山洞。后来两人分乘赤龙和紫龙上天“仙游”去了(成语“乘龙快婿”,就源于此)。隋朝灭亡后,曾一度为楼观台道士占用,称为“仙游观”;道士云游后,由僧人入住,改“观”为“寺”,称“仙游寺”,一直延续至今。我参观仙游寺的时候,还在寺院里看到两位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