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泰山,非彼泰山

连续3天,写了3篇与泰山有关的博文。今天写的博文也涉及到泰山,但今天谈到的泰山,是一个匠人的名字,并非是位于山东泰安境内的泰山。
匠人泰山,春秋时期人,曾经在他身上发生过让现代人还津津乐道的故事。故事的起因,与鲁班大师有关。鲁班,即公输班,春秋时鲁国的著名匠人。他能修建宫殿,还能发明创造。他制作的木鸢 (音yuan,第一声),能在空中飞翔。所以,他被称为鲁班大师,被后世的木匠行业尊为祖师爷。
鲁班收有很多徒弟,也培养了不少高徒。他对学徒要求严格,随时进行检查考核,不合格的便被淘汰。有一位名叫泰山的学徒,资质较差,进步较慢,被鲁班淘汰,打包回家。
若干年后的一天,鲁班率领徒弟外访,在一集镇上看见一批做工讲究、造型新颖的竹制家具,顾客争相购买。这引起了鲁班的注意,便向人打听这些竹制家具出自哪位高手。人们告诉他,这些竹制家具都是由鲁班大师的徒弟泰山制作的。鲁班大师一听,大吃一惊,想起当初辞退泰山是一次极大错误,深感愧疚,并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这则故事并不曲折,但从中告诉我们,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件事,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谦虚谨慎,切忌轻浮傲慢,避免使自己陷入“有眼不识泰山”的窘境。
“有眼不识泰山”这则成语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但有意思的是,由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主编的一部著作《淮南子. 俶(音chu,第四声)真训》里的一段话,也被后人引申为“有眼不识泰山”。《淮南子. 俶真训》写道:“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闻金玉之声者,目不见泰山之形。”意思是说,眼睛能见到鸟兽秋天长出的细毛,耳朵却听不见雷霆的响声;耳朵能听到玉石撞击的声音,眼睛却看不见高耸的泰山。这段话的本意是,人们若专注于小处、近处,往往就会忽略了大处、远处,有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含义在。唐朝人徐灵府在他的《文子. 九守》里,把《淮南子. 俶真训》里的这段话,一字不漏地写进去了。不知在哪个朝代,人们把这段话也引申为“有眼不识泰山。”这里所指的泰山,不是鲁国匠人泰山,而是位于山东泰安境内的泰山。
不管是人名泰山,还是山名泰山,“有眼不识泰山”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告诉人们在待人处事时,要谨慎,要全面,免得遭遇“有眼不识泰山”的遗憾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