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春分”后

昨天(3月21日),是兔年“春分”,我在朋友圈里收到了不少亲友发来的有关“春分”的图片,通报“春分”来到人间了。
“春分”来了,的确值得高兴。“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正处于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这也就是“春分”(分割春天)节气名称的由来。汉代的一部佚名著作《孝经纬》就说:“斗指卯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斗”,即北斗星的斗柄,“卯”即古人用天干、地支、八卦中的一些词,给24节气取的代号。如斗柄指向艮为立春;斗柄指向寅为雨水;斗柄指向甲为惊蛰;斗柄指向卯为春分……“春分” 就是春的一半。这还不是“春分”的主要节点;“春分”的主要节点在于一天24小时,昼夜平分。即白天12小时,黑夜12小时。这是因为“春分”时节,地球绕太阳公转,到达黄经0°(黄经,通俗地讲,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运行的轨道。绕太阳一周为360°分成24段,每一段一个节气。春分为起点,与下一个节气,相隔15°。即清明为15°,谷雨为30°…立春为315°,雨水为330°,惊蛰为345°春分为360°,也就是下一轮的0°(详见附图)。“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春分”以后,太阳逐渐北移,白昼时间慢慢变长,北极附近慢慢开始“极昼(没有黑夜)”;与之相反,南半球白昼时间慢慢变短,南极附近慢慢开始“极夜(没有白天)”。所以“春分”又叫“中”,叫“日夜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春分”的意义,一是平分春季;二是平分昼夜。
人常说:“人间最美‘春分’后”。“美”在什么地方?
先看自然界。古人根据自然界的生物与气候变化情况,把一个节气划分为三候,24个节气,共有72候,每候5天。从 “春分”到下一个节气“清明”,有15天,共3候。《逸周书》说:“春分日,玄鸟至;又5日,雷乃发声;又5日,始电。”意思是说:第一候,燕子(即玄鸟)飞来;第二后,开始打雷;第三候,雨天能出现闪电。
再看植物界。清朝人写的《广群芳谱》说:“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其中海棠花最受追捧。我们学校的“摄影三剑客”谭君、郭君、李君,都不失时机地拍下了校园里绽放的海棠,并制成视频或美篇。
时届“春分”,莺歌燕舞,草长花香,正是外出踏青时。古代许多文人学士最爱“春分”,就在于把“春分”看作是一个最为平衡的节气,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节气。西汉人刘安撰写的《淮南子》就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即万物生长)。”
今年“春分”,恰逢阴历二月最后一天。陕西民谚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将临门。”今年有阴历闰二月,4月5日清明节,正好是闰二月的十五。既然民谚说闰二月不能上坟,因此,许多人都赶在二月以前上坟祭祖了。昨天是二月三十日,二月的最后一天,又是“春分”节气。因此,上坟的人不少,我的朋友谭君也不例外,给今年“春分”多了一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