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中国人的“名”

(2023-03-11 06:08:30)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和名;姓在前,名在后。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23813个姓,其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位居前十名,约有5.5亿人口。姓氏比较固定,我不多说;而名就比较复杂。今天,我想借此平台,谈谈我所知道的中国人的“名”。

中国人的名,有一个字的单名,有二个字的双名,还有三个字以上的名(少数民族居多)。史书说,三国以前,以单名为主;从晋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双名比较多。在殷商时期,常以十天干取名。如盘庚、小辛、武丁、武乙从西周以后,才从汉字里面挑选有意义的字作为孩子的名。有人粗略统计,从古到今,给男性取名,多半喜欢选择虎、龙、雄、伟、刚、强这些字;女性则喜欢选择凤、花、玉、彩、娟、静等字。在特殊年代,取的名能反映时代特点。如五十年代,常以建国、解放为名;六十年代,常以国庆、争鸣为名;七十年代,不少人以向东、卫东、红卫、建军为名。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大量重名现象。据户籍部门统计,建国后,全国叫“张伟”的超过29万人;叫“王伟”、“李伟”的,也分别在25万人以上。

古人拥有的名比现代人多,暂且不谈。在当下,每个人大多有两个名:一个是小名(乳名),一个是大名(学名);前者,可以随便叫,叫作猫呀、狗呀、宝宝呀、胖墩呀都可以,后者就比较讲究。国家户籍部门专门拟定了《姓名登记条例》,对如何取名做了相关规定。比如:取的名字,不得损害国家或民族尊严;不得违背民族优良风俗;不得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误解。《条例》还规定:不得使用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已经淘汰的异体字、自造字、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其它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

中国人的名字,除了“乳名”和“学名”外,上网的网民还有一个名,这个“名”,通称为“网名”。选择“网名”,相比于“学名”,条件放得比较宽。例如,可以用外国文字、用汉语拼音、用阿拉伯数字,但基本原则,与《姓名登记条例》中规定的基本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几条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例如:要取正能量的网名,切忌低级粗俗,更不要诋毁他人;切忌冗长难记,或太怪癖,或不雅的谐音;切忌把对你的尊称、敬称当做自己的网名。

“把对你的尊称、敬称当做自己网名”的现象,时有所见,看起来让人不舒服,正如《姓名登记条例》所说的“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误解”。你在家里,有孙子、有外孙,叫你为“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很正确;如果把这些名称作为你的“网名”,让不是你的孙子、外孙的人,看到赫然在目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时,情何以堪?难道他们都是你的孙子或外孙?还有,“老爷子”、“老师”、“教授”、“居士”,都是人家对你的敬称、尊称,用来作为“网名”,也让人难以理解。人家可以尊称你为“老师”、“老爷子”,但自己就不宜自称为“老师”、“老爷子”了。看到这些不成体统的“网名”,其他网民往往都不会对你直说用得不对或不妥,但却会引起人们不快,或为人所诟病。我见到过这样的网名“皮皮的奶奶”、“强强的爷爷”。这种加了一个前置词的“网名”,既可用于与家人沟通,也适用于与其他网民沟通,被认为是一种很得体的做法。网络通天下。“网名”是被别人叫的,是别人认识你的符号;“网名”可以随便取,但要考虑能否被别人所接受。

谈谈中国人的“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