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是南朝粱代诗人费昶在《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里的诗句。意思是:江水追逐着水上漂浮的桃花向远处流去,春天跟随着青绿的杨柳来到人间。在诗人眼里,杨柳成了报春使者。民间流行的“冬九九”,也印证了柳树就是报春使者:“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到了柳树抽芽,意味着春天又回来了!
有学者说,柳树是中国树种,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杨柳”这个词,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意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飘飘随风吹;如今,回来途中,雨雪纷纷满天飞。这是杨柳第一次“入诗”。从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杨也纷纷仿效,把杨柳作为描写对象,写入各自的作品中。有人做了统计,光《唐诗三百首》,涉及杨柳的诗句有146句;李商隐一生,写柳的诗多达19首。“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些涉及柳树的诗句、词语,很多人都知道,或者都会背诵。柳树的知名度,胜过其他任何树种!
尽管涉及柳树的诗词很多,但在文学作品中,贺知章的“咏柳”,知道的人最多。人们看到柳树后,第一观看就是条条下垂的柳树枝条。此时此刻,最能表达你的观感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被公认为历代最好的一首咏柳诗。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柳枝,体察到了春天的和风;欢呼春天给大地带来的活力,讴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当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柳树,自然而然会想起贺知章的《咏柳》;当我们读到贺知章的《咏柳》,也会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浮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
在诗人笔下,柳树可以看做是春天的化身,尽情讴歌;但也有诗人把柳枝看作是倚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无情鞭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文学家曾巩写的《咏柳》,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曾巩写道:“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更狂。解(知道的意思)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以春天刚刚抽芽的柳枝,比作得势便猖狂的小人(依靠春风而飘忽摇摆),猖狂一时。只会让柳絮漫天飞舞,遮蔽日月,却不知道秋天来临还有严寒霜冻,到时候,枝叶便凋零枯萎了。曾巩这首《咏柳》诗,同样受到关注,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我也借此平台,向亲友介绍这首不太为人所知的《咏柳》。
春到柳先翠。看看小雁塔柳树的成长过程,就知道这句活说得很真切。我天天在小雁塔园区晨练。这几天,可见小雁塔人工湖边上的垂柳,已经由淡黄逐渐变成浅绿了;再往后,就成“碧玉”了(见附图),非常养眼。
谚语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不娇气,很随和,所以处处有柳树,处处柳树受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