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短短7个字,表达了白居易对曾经红极一时、后来因年龄大而被抛弃的琵琶女的无限同情,结合自己从京城被贬江州的遭遇,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1992年,原清华大学附中学生、1969年曾赴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写过一篇题目叫《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散文,讲述他在路上遇到同龄人的时候,只要说是“老三届”的,就搭上话了:“哪一届的?”“哪一届的”,成了他们之间最亲切的问候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老三届”都曾经是到过农村插队的知青。他们共同有过的生活经历,共同有过的生活磨炼,心心相印,“相逢何必曾相识”!
联想到昨天(2月3日)我在朋友圈里播发的一篇《无疾而终,人生一福》的“博文”,让我看到并感受到了现实版的“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画面。
《无疾而终,人生一福》,是我获悉忘年交王君父亲鹤驾西去的噩耗后有感而发写的,借以表达我对王老先生的敬仰之情,并抒发我对王老先生收获到了人类死亡的最境界—无疾而终的钦羡之情!这一篇纯粹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博文,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众多亲友的积极反响。其中包括我身居福建和上海的亲侄女和在西安生活的亲人,也包括我在省内外不同年龄段的朋友。他们或“合十”向辞世老人致哀,或写下“缅怀老前辈”、“王老一路走好”等惜别词语。这些亲人和朋友,除了两位曾经见过王老先生外,其余的都没有见过,甚至连王老先生是谁都不知道;曾经是王君在西安体育学院就读时的学友琴琴、英子、雨山居、晓明,因为是同一个年级,但不同一个班的原因,也不一定知道王老先生。但出于对寿高103岁的“抗战老兵”的敬仰,出于对世纪老人“无疾而终”的钦羡,出于对王君痛失亲人的同情,我的众多亲友在读完我的“博文”以及看到王老先生的遗照后,都对老人离世表示哀悼。这就印证了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没有见过王老先生不要紧,不知道王老先生的生平事迹不要紧,只要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在,都会对世纪老人、抗日老兵王老先生的离世,表示应有的缅怀和哀悼之情。这是人性使焉。“哀悼何必曾相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