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上)

什么是笑?《康熙字典》说:“喜而解颜”(高兴而开颜欢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与哭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三年前(2019),我的大外孙女的老大出生只有5天,娃娃笑了,当妈的拍下了这一美妙瞬间(见附图2)。这应该是属于无意识的笑,是人的本能表现。近几天,我的大外孙女又先后给我发来了她的老二带笑的照片(见附图1.3)。这是娃娃出生后2个多月在大人逗他以后露出的笑意。这应该属于有意识的笑了。如今,这个娃娃只要有人逗他,他都会与你“交流”,与你微笑。育儿专家说,婴儿被逗笑,意味着婴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得到发育,也说明婴儿身体健康,没有异常。会被逗笑的婴儿,能理解人意,说明智力发育好。所以专家们鼓励家长多逗逗孩子,促进智力开发。普遍认为,一逗就笑的孩子,说明孩子聪明;如果怎么逗他都不爱笑,说明宝宝有了毛病,比如有了“自闭症”。婴儿的笑容以及他的笑声,不仅仅是心情愉快的表现,而且往往被看作是婴儿健康的“风向标”。
“笑”字是一个“会意”字。东汉人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说:笑,从竹、从夭。竹得风,其体夭展,如人之笑。意思是说,竹子被风一吹,左右摇摆,就像人笑起来的样子。有学者作了进一步阐述:竹,上下有节,节节联通,说明笑有竹的功能,能使人关节、气血通畅,振动血脉,活血化瘀,为健康的妙方。但笑不能大笑,因为竹字头下方是“夭”。夭字是由大+一撇(一撇就是一把刀的意思)。这说明笑不宜大笑,大笑了就容易遭来横祸,只能微笑;微笑才能使人变少(读第四声),就如谚语所说:“笑一笑,十年少”。从养生角度理解,古人认为,微笑时,舌尖才能抵触上腭,“河车”(气功内丹术语)才能运转;若大笑,舌尖无法抵住上腭,也就无益于健康。
实践证明,笑,不仅仅是心情愉快的表现,还是一项极为有效的健身运动。有人统计,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笑100次,对心脏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分钟船的效果。人到成年以后,每人平均每天只笑15次,比孩童时期平均每天笑400次少了许多。对健康而言,是莫大的损失。
有学者说,当你生气的时候,体内排出的毒素,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反之,当你笑口常开,身心愉悦,将有助于加强血液循环,可让大脑得到休息,舒缓心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除此之外,当你发笑的时候,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会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有助于保持青春美。还有临床医生介绍说,笑,是一种最自然、最没有副作用的特效止痛剂---当你笑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快乐激素;就是这种快乐激素,能释放出有效的止痛物质,起到止痛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