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娃娃教的?

最近翻阅相册,看到了重外孙小可乐1年多前吃饭时的照片(见附图):图1,小可乐正在用右手拿着一小片馒头,去蘸盛菜盘里的汤汁;图2,用左手拾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3,端起盘子往嘴里倒剩余的食物。
看完照片,不禁要问:娃娃这些吃饭动作是谁教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本能?
娃娃这3个吃饭时的动作,根据我的猜想,既不是来自于爸爸妈妈或阿姨的教育后,娃娃知道了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也不是出于娃娃与生俱来就知道要节约、不能浪费的生活本能。娃娃用一片馒头蘸盘里剩下的汤汁、拾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端起盘子往嘴里倒,可能出于他对汤汁、对米饭、对盘里的食物太喜爱了,连汤汤水水都不放过。娃娃的动作,与政府提倡的“光盘运动”相吻合,因而引起家人的欣喜和关注。
3张图片中,图1和图3的动作,出自一位才2岁多的幼儿身上,没有人会认为是不文雅,反倒觉得可亲可爱,甚至会让人捧腹。至于图2,等娃娃长大后,再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会感到自豪,甚至会对人说,我从小就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就知道珍惜不浪费!
育儿常识告诉我们,婴幼儿也有味觉。我曾经对儿女、对孙辈以及重外孙在婴幼儿期间做过试验:让他们舔一舔甜味,都会笑眯眯,高兴;让他们舔一舔酸味,都会皱眉头,反感。重外孙1岁多后,对吃喝就开始有选择了。阿姨跟我说,小可乐最爱吃排骨、肥肉、菜花、土豆丝、豆芽、米饭、馒头,不喜欢吃面条、稀饭。这种出自本能的对食品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食欲。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大外孙女(小可乐的妈妈)她姥姥给她喂蛋羹的情景:给她喂进口里了,就是长时间不往下咽;一个鸡蛋羹,半个小时都喂不完。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孩子不喜欢根据大人口味调制的蛋羹味道(习惯加点醋、香油)。如果换一种烹制方法(不吃蛋羹,改吃荷包蛋),或者不放醋,放点糖,或许孩子就吃了。但我们没有这样去做。根据我几十年来对三代幼儿进食时的观察,给娃娃吃什么,不能完全按大人口味,应该多考虑孩子的具体爱好。在保证营养均衡的情况下,满足娃娃需求,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