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热崇佛到会昌灭佛

谈唐代文学,就要涉及佛教。唐代诗人王维,笃信佛教,因此有“诗佛”的雅称;韩愈因为一封《论迎佛骨表》,激怒了唐宪宗,被贬潮州。有人统计,《全唐诗》里,收入涉及佛教的诗歌,光僧侣作者有365人,作诗4600多首(不包括像杜甫、王维等大诗人写的涉及佛教的诗作)。这些诗,大多写于会昌灭佛以前。因此,谈一谈唐代佛教发展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唐代文学发展的概貌。
佛教是舶来品,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8年)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情风俗,进行了自我改造,由印度佛教转而成为中国式佛教。他们宣扬“因果轮回”、“善恶有报”,适应了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的不同需求,因而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佛教得到很大发展。杜牧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很好地反映了宋、齐、梁、陈时期佛教发展的盛况。
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建国到昭宣帝天佑4年(907)灭亡,共有289年。在这期间,唐朝佛教经历了从狂热崇佛到会昌灭佛的过程。
唐朝狂热崇佛,开始于武则天。武则天为了圆皇帝梦,通过洛阳白马寺的主持薛怀义编造《大运经》,宣扬“男身菩萨转世投为女身,理应称帝”,巧妙地解决了女子称帝的舆论阻碍。武则天称帝后,为了报答佛祖,便崇“佛”抑“道”,在各地大修佛寺,大铸佛像,广招僧尼,广印佛经。一时间,也冒出多个佛教宗派。佛教宗派,源于学习的佛教经典不同而产生。最早在北魏时产生了禅宗,隋朝产生了天台宗,到了唐朝,相继产生了法相宗(也叫唯识宗)、净土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华严宗。这个8个宗派,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庭”。除了禅宗祖庭在嵩山少林寺、天台宗祖庭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外,其余祖庭都在西安。
在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灭佛”以前,佛教地位,大大高于儒教和道教,崇信佛教的人,遍布朝野,出现寺庙多、僧侣多、居士多现象。政府给僧人免征赋税、免征徭役,寺庙土地也不纳税,僧人不劳动,仰赖百姓供养。许多男女,为避赋役,出家为僧、为尼,导致朝廷征兵、劳役严重人力不足。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把法门寺的“佛骨”迎至宫中供奉,引起了韩愈的不满。因此,向唐宪宗写了一份《论迎佛骨表》,规劝唐宪宗不要兴师动众到法门寺迎佛骨进宫。结果,韩愈被贬潮州。
韩愈的《论迎佛骨表》虽然遭到打压,但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之后 ,到了唐武宗期间,有鉴于佛教对唐朝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巨大负面影响,被迫于会昌年间(841-846)发起了“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运动声势浩大,收缴寺院良田数千万亩,强迫还俗僧尼约26万人,被拆大型寺庙4600间(长安作为京城,留了三座佛寺)、小寺庙4万多间,解放奴役15万余人,经书被烧毁,狂热崇佛势头得到抑制。从此,唐代佛教发展盛况不再,涉及佛教的诗篇,也少了许多。